今年4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试行)》,对资产评估行业助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出了细致的专业要求,并明确该于2014年8月1日起施行。及时的业务“指向标”,为资产评估行业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夯实了专业根基。
编者按:6月24日,财政部向十二届全国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了2013年中央决算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财政民生支出明显增加,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这些信息让人眼前一亮,的期望也随之而来。
财政支出花得效益怎样?用于民生的项目有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要一一回答这些问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正当其时。作为第三方专业评估人,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也早就参与了多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获得了委托方、监督方等一致认可。
今年4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试行)》,对资产评估行业助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出了细致的专业要求,并明确该于2014年8月1日起施行。及时的业务“指向标”,为资产评估行业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夯实了专业根基。
政策解读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上海立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杨伟暾、赵仕坤
4月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根据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管理与实践经验,在总结评估行业过去绩效评价业务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绩效评价的特点,组织制定了《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试行)》(下称“操作”),并将于2014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为了指导评估行业执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提升行业参与业务的整体能力而出台的。
提升行业参与绩效评价的整体成效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体现公共服务目标,一直是我国财政部门的追求。
2009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2011年4月,财政部又对76号文件进行了修订,发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2011年7月,《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出台。2012年9月,财政部发布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财预〔2012〕396号)则要求“扩大第三方评价范围。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绩效管理工作,规范第三方参与行为,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各类智库,逐步扩大第三方参与的范围,提高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性”;“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等第三方组织的业务指导,建立第三方组织评价质量机制”。
这一系列文件都为第三方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做好了铺垫。
其实,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评估机构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越发受到财政部门的重视,追求资金花得有效果成为了不少财政部门的重要标准,促成了绩效评价业务的大幅增长。
为此,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多方总结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资产评估机构的实战经验,针对绩效评价业务的特点和亟须规范的内容,及时出台了操作。
它以财政部绩效评价相关为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强调了评估机构参与绩效评价的专业性。
可以说,操作的发布,给了行业从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一颗“定心丸”,有利于指导和规范评估机构更好地开展绩效评价业务,更有利于提升行业参与绩效评价的整体成效。
更何况,早在2013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对资产评估市场业务类型进行全面梳理并发布《资产评估行业市场开拓线(2013年)》(中评协〔2013〕219号)时,就为开拓创新市场领域提供了新的思与途径。此次操作的发布,既是市场开拓线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落实,也有助于开拓评估机构业务视野,引导评估机构服务新市场。
三大指导思想定下“主旋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操作突出了三大指导思想,即专业性、可操作性、明确适用范围。这凸显了操作的主旋律:实用、专业、可行。
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操作针对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专业操作环节,结合评估行业的特点,对评估机构参与绩效评价的注意要点进行了规范。
通过适当规范评估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基本程序,如绩效评价方案的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绩效评价报告的撰写等,操作又为评价人员提供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思、方法和标准,落实了可操作性。
同时,操作专门针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实务操作进行了规范,评估机构执行其他类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时也可参照,进一步扩展了操作的资产评适用范围,力争做到高效指导、细致操作。
各操作环节均有具体指南
操作不仅在指导原则上凸显了实用性,还明确了评估机构参与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评价原则、评价方法,阐明了撰写绩效评价方案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方法及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及要求,并就报告的编制思、方法、内容、使用及结果应用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上,都注重了实用性和专业性的落地,让评估人员可以直接按图索骥,操作相关业务。
目前,操作分为“总则”、“基本要求”、“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绩效评价程序”、“绩效评价方案”、“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绩效评价报告”、“附则”共9章41条,对7个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
第一,进一步确定了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定义与对象。操作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对于绩效评价定义的基础上,明确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二,强调绩效评价方案要遵循4个原则。
绩效评价方案是绩效评价基本思与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质量控制的前提与基础。一个目标明确、内容翔实、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对全面指导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评价程序、提高绩效评价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为此,操作强调评估机构在制定评价方案时,应遵循可行性、全面性、客观性及简明性原则,并对评价方案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较为详细的,主要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绩效评价思、项目调查主要方式方法及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等。
第三,明确制定绩效目标的要求。
绩效目标是指绩效评价的对象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项目绩效目标应当与部门目标高度相关,是设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绩效目标通常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及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评估机构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时,应当明确项目在考核期间的绩效目标。如果项目在申请预算时缺少绩效目标、绩效目标不明确或绩效目标有偏差,评估机构应当与委托方进行沟通,根据评价依据及项目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绩效目标。
第四,强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重点叙述。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和难点。操作强调评估机构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时,应当对指标体系进行重点叙述,指标设定应考虑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数据采集的可行性,且做到重点突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于评价标准则应当尽可能地选择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及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谨慎选用以经验数据和常识确定标准。
第五,列举了数据收集与分析的5个方法
数据是绩效评价指标打分的基础和依据。操作列举了数据收集常用的5种方法:案卷研究、数据填报、实地调研、座谈会及问卷调查。强调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当遵循准确、详尽及客观的原则,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六,明确了绩效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绩效评价报告中,评价人员按照工作部署,将评价过程中所掌握的项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项目资金投入的效益进行客观地判断,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操作明确了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项目基本概况,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相关,绩效评价报告使用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评估机构签章及相关附件。强调报告撰写应逻辑清晰,报告所提政策与分析的问题和不足应逻辑一致,相关应针对问题提出,前后呼应,切忌自相矛盾。
第七,明确了工作底稿的主要内容和保管要求。
评估机构应及时收集整理评价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底稿和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操作》明确绩效评价工作底稿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项目开展过程中所收集的全部有效资料;绩效评价方案、专家论证意见和、业务约定书、调卷、实地调研记录、会议记录等相关工作资料;绩效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和、结果公开与应用情况等相关资料,为评估机构制定与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底稿提供思。
独特优势赢得业界认同当然,除了评估机构之外,其他专业机构同样可以参与绩效评价业务。评估行业制定的操作,更有利于提升评估机构参与绩效评价业务的专业性,增业的服务能力。
而作为评估行业首项非价值估算类业务准则,操作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拓展绩效评价新业务,也为行业今后制定其他非价值估算业务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资产评估行业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是相关经验丰富。资产评估执业人员在收益法及市场法运用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绩效评价的相关方法及评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