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手的恋爱这是一条可靠的消息吗?
素有“荒漠翡翠”“瀚海明珠”之美誉的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距同心县城50公里,距红寺堡区25公里。
1998年,随着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正式通水,第一渠黄河水流淌入亘古荒原,移民搬迁在红寺堡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保护罗山,山脚下的住户们响应政府号召,陆续搬离故土,开始了新生活。
2000年,马自兴和家人从同心县新庄集乡的一个自然村落朱庄子搬迁到红寺堡镇红海村。起初,红寺堡一片荒滩,黄土漫天,马自兴一家没有一间能住的房子。如今,老两口靠着养殖发了家,子女们也都长大成家,经营着饭店生意,一家人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好日子。
1月21日,在马自兴家的小院里,他和老伴站在新房前,质朴的脸上堆满了笑容。老俩住的屋子里,一张全家福端挂在墙上,茶几上,儿女们送来了各式各样的水果。“那张照片也是5年前的春节前拍的,那是家里最全的一张照片了,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拍一张。”马自兴说。
掐指一算,马自兴搬来这里已经有20多个年头,每逢节气,他依旧想念着过去老家的那几间老房子,也因为马自兴曾居住的朱庄子到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整,2021年,红寺堡区移民旧址选址建在了这里。罗山脚下,这片方圆6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遗留下来的废弃院落近7000处,房屋8200多间,窑洞近万处。
过去,马自兴家住的是三孔箍窑,一孔做饭、一孔住人、一孔当仓库。“那时候一家人就挤在不到一米多的土炕上,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只有经历过那些苦日子,才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有多幸福。”马自兴说,过去自己有榨油的手艺,开了间油坊,等日子过好了以后,又在旁边建了几间新房,但没过几年,就搬迁了,现在那几间新房已经没有了,就剩下最早的3孔窑。
在红寺堡区移民旧址,除了马自兴家的箍窑,还有马自俊、马万堂家的土房,以及还没对外开放的一孔孔崖窑。马自俊的旧居里摆放着几间老式家具,搬迁前的生活全都定格在墙上那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上。搬迁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艰辛而又贫困的生活,村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他们吃的是杂粮,住的是土窑,温饱都成问题。
为了生活下去,有经商头脑的马自俊开始收购村里的羊毛和甘草,然后贩卖到外地,赚来的钱也只能刚刚解决温饱。但马自俊并没有放弃,他诚信待人,交到了很多朋友,久而久之,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再次踏上故土,站在自家旧居的小院里,马自俊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对老房子还是很有感情,在这里,我的日子开始越过越好,为了生意能做大,我是村上第一个买手机和摩托车的。”马自俊自豪地说。
20年后,回望故土,故乡已渐行渐远,只作为一个乡愁意义上的符号,留存在移民群众的记忆中。去年,红寺堡区移民旧址建起了“感恩广场”,一首慷慨激昂的“移民感恩赋”是曾经搬离这里的人们最想说的话。马自俊说:“感谢党和政府,因为有了移民搬迁,我们才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以前的苦日子我们不会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会加倍珍惜。”(记者 贾丽 邹丽 本报通讯员 丁燕姿)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