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6-11-03 12:42

观点 许小年:互联网思维、共享经济和弯道超车都是性概念!(2)

当投资不能创造新的价值时,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把增长模式从资本积累转向技术创新。 所以说资本拉动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技术革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企业不能适应这个转折,那么它有可能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当投资不能创造新的价值时,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把增长模式从资本积累转向技术创新。

  所以说资本拉动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技术革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企业不能适应这个转折,那么它有可能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如果国家经济不能适应这个转折,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就是长期的L型。

  我看到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危机,但是不知道哪里是突围的方向,或者知道哪里是突围的方向,但是不知道如何做,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少,我感觉有很多会被淘汰。

  「许小年眼中的供给侧」

  针对中国经济的问题,中央此时提出经济的新常态,提出供给侧,我认为非常及时。

  过去的经济增长是靠花钱,靠央行放水,这个作用全都作用在了需求侧,特别是为了刺激投资需求。而供给侧中包含技术水平,驱动技术的主体是企业,所以转向供给侧的意思就是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政策转向企业的效益。以企业为核心,寻求经济增长的动力,以提高企业的效率,来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这就是我理解的供给侧。

  技术基本上跟无关,因为财政政策也罢,货币政策也罢,对技术有影响吗?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有影响吗?

  说得好一点是没有影响,说得坦白一点,的宏观政策有降低企业的技术革新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需要知道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的三个后果。

  K(资本)增长带来的后果是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面前我们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既然产能过剩,那我们就拉动需求。这个逻辑常奇怪的,为什么不去削减过剩产能呢?

  由于产能过剩,企业不得不竞价求售,结果是连续50多个月P都是负增长,据说上个月终于变成了正增长。但是,现在我已经不知道怎么解读了,反正我是看不懂,而且很多数也对不上。

  过剩产能的压力下,企业只能降价,这张图告诉我们过剩产能有多严重。这个K(资本)增长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负债率不断上升。从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的负债比率已经突飞猛进,增加了几乎100个百分点,从160%增加到了260%,这常的系统风险。这就是K(资本)增长带来的后果。

  现在的政策方向中央开始及时的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那供给侧的政策要做一些什么事?我认为首先要清理过去K(资本)增长留下的系统性风险,这个是首先要做的,这个系统性风险都在供给侧,不在需求侧。过剩产能不清除,企业的效益就会越来越差,企业的破产倒闭就无法避免,所以清除过剩产能是第一任务。第二大任务是去杠杆,第三是去产能降低负债率。这都是K(资本)增长留下来的系统性风险。

  中央提出了三去任务,来控制系统性风险,可是实际做的我又看不明白了,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去杠杆,而是转移杠杆,杠杆就是负债,我们现在是把企业和的负债转移到了居民部门,以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方式转移。加杠杆买房子,房子卖的钱到哪里去了?到手里了,帮助降杠杆,这不是整个经济的降杠杆,这只是转移杠杆,中央的政策方向都是对的,但是一到执行起来为什么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去库存讲得很对?去库存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农民在菜市场白菜卖不出去了,他的库存应该怎么降?自然是便宜点卖,降价去库存。但我们现在是涨价去库存,这是什么逻辑?我还是看不懂,这个世界上有涨价去库存的吗?有人说中国老百姓就这样,越降价越不买,一涨价就抢着买。确实在房地产市场上涨价抢着买,降价持币观望,预期价格进一步下降,看起来好象有道理。

  但是,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土地市场上出现了什么情况?暴涨的价格给房地产企业送去了错误的信号,地王频出,地产商都在抢土地,抢完土地以后就把地搁在那吗?你要开发,开发的结果是什么?更多的库存。这哪里是去库存?这是加库存。

  去产能应该怎么做?很简单,让亏损企业关门,产能就没了。以前上市企业可以倒闭,现在不行了,银行不许收债,继续供应资金,这是去产能吗?产能还在增加,你不让这些僵尸企业倒闭,怎么去产能?

  供给侧应该做什么?

  真正的供给侧应该是做什么?我只能说供给侧应该做什么,我不知道供给侧真正会做什么,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们经常混起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问题叫做应然问题,有一类问题叫实然问题,作为学者我只能讲应然问题,应该是什么样,但我没有办法讲将会是什么样,将会是什么样那是实然问题,实然性的政策不是我们能解决的,只能讲应然性的政策。

  供给侧应该做什么来促进企业提高A(技术水平),我这里提出几个:

  第一个是全面减税,不是结构性减税,过去的结构性减税是有增有减,实际上增的比减的多。减税不仅是减少企业负担,而且是把更多的资源留给企业和市场去配置,而不是由去配置,把有更多的资源给予企业以进行研发。

  第二个是缩小国有经济的规模,因为靠国有经济去提高A(技术水平)是不可能的,因为国有企业没有创新的压力,没有创新的动力,你要想创新,一定是靠民营企业。我不是国有企业,而是说应该中国30年以来的大方向,因为国有企业没有提高A(技术水平)的激励机制。

  达晨为什么投资做得这么好?因为管理者跟企业的利益是绑定的,国有企业有这个机制吗?没有,国有企业的工资是固定的,而且在降低,你让国有企业管理者一年拿几十万的工资,却管着几千亿的资产,什么结果?他怎么可能有有积极性、有压力去做技术的创新呢?他没有这个激励机制,所以你想提高国民经济的A(技术水平),一定要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推进民营化,推进市场化。

  第三个,民企企业现在有什么问题?很多民营企业,虽然有激励制度,而且发展得很好,可以上市,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民营企业家现在的心思不在A(技术水平)上,而在US。民营企业家心思在移民,想带老婆、孩子到硅谷去,为什么?因为那里有非常好的教育,全都奔着学区房去了,硅谷旁边有个帕罗奥多市,那里的房价涨得一点不比深圳差,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

  民营企业家的心思不在创新上,一心要移民,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币不断贬值的原因,资产流出太多了,所以人民币就贬值了。所以人民币汇率现在是一个新尺度,为了坚定中国企业家的信心,为了让他们在这一片土地上投资,来繁荣我们国家的经济,必须要让他有信心。他现在的信心不足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商业,中国经济在下行,美国经济走得还不错,所以资金就流向了美国。第二个原因是法律上的,他觉得财产安全没办法得到保障,比如国内现在为翻案的等等,都使得一些企业家望而生畏,选择走为上。

  为了使民营企业能够把它的资源、时间精力用在创新上,用在提高A(技术水平)上,我们要做什么事儿?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私人产权,对私人产权要做出可信的承诺,这个可信的承诺并不来自于市长的讲话,而来自于法律体系,所以应该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司法。对供给侧非常重要的措施。

  第二条措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因为国有经济的资源配置是行政化的,不是市场化的,你要为了使民营企业能够坚定信心地繁荣中国经济,来搞投资、研发,来提高A(技术水平),就必须要推进司法,保障私人产权的安全,给他们创造出良好的。

  以上是我开出的供给侧的几点。至于实际上的政策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如果供给侧没有实质性变化」

  如果我们在供给侧的体制中不能看到这些实质性的变化,那么我们L型的尾巴可能会拖很长时间,我认为跳出L型陷阱的关键是刚才我讲的这几条,跟开支,和央行放水没什么关系,跟人民币汇率也没什么关系,跟深圳的房价没关系,真正要做的是制度性的,能够使企业集中精力、资源去提升A(技术水平),才能摆脱L型的长尾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果没有这些实质性的,更多的企业会发生经营困难,地方可能出现债务违约,人民币因为资本的持续外流,会继续贬值,但不会崩盘,股票市场的基本面继续恶化,房地产市场短期的繁荣难以维持。

  「微观经济越来越有希望」

  以上便是宏观经济的现状,那么中国经济是不是就没希望了?不是的,我个人的观点是,宏观经济越差,微观经济越有希望,下面我就来讲一下微观经济。

  首先,宏观经济越差,微观经济越有希望,这其中的逻辑是什么?

  穷则思变,一个人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根本就不求变。我的传统经营模式很好,为什么要变?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每年10%的增长挺好的,一天到晚老说这个,那个,有什么必要?

  现在经济不好,你再跟说,它比以前就听得进去了,现在你跟企业说转型,它也愿意听了。但对于企业来说,宏观政策跟你有什么关系?宏观政策跟你没关系。宏观层面不好,企业层面反而发生了很多令人鼓舞的变化,开始愿意转型。

  首先,纠正一个概念,转型不等于转行,不要搞错了。转型指的是经营模式的转变,而不是从制造业转到金融业。有人说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因为他把转型理解成转行了,那就是找死,因为他在新的行业里根本就没有经验。

  这里,我介绍一本旧书,不是流行书,流行书里的垃圾居多,读书的话我还是大家读一读经典,不要读流行书。

  这本书是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这本书里面强调了几个观点,我都非常的赞成。其中一个观点是,创新何需高科技?在传统行业中,创新是大把大把的机会。另外一个观点是创新是需要专注的,是需要经验的积累,只有在这个行业中耕耘多年,才知道这个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什么地方。德鲁克在这本书里举了很多案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传统行业可以创新,创新必须专注,不能见异思迁,不能心猿意马。

  由于宏观层面上能够研究的东西很少,能够说的东西很少,最近几年我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企业的研究上,花在企业的调查和采访上,我看到了很多在传统行业进行创新的案例,完全支持德鲁克在这本书里的观点。在传统行业,仍然是大有作为的。

  举个例子,服装行业,过去的商业模式一年开一次订货会,由各销售渠道报明年的销售量,报了销售量以后由厂家生产出货,在市场上销售。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新的形势是什么?在座的女士们应该有更强烈的感觉,现在的服装厂家一年换一次款式行吗?不行了,于是一些企业就开始改变他的商业模式。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