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会持续低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微观层面上无所作为,宏观经济越差,微观转型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就越强,我反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到乐观。
10月2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主题为“大变局时代的产业机遇”的论坛上做了精彩的。
在中,针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许小年说,我们过去十几年都是数量型增长。靠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企业和的投资,过去的十几年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投入资本的增加,而不是来自于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
经过30年的经济增长,将来我们要面临一个长期的低增长阶段。对于这一点,企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说,创新是需要一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创新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在做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相当于进入到一个非经验的世界,在这个非经验的世界中想象新产品、新技术的样子。中国的企业创新能力弱,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关于当下火热的房市,他说,资本进入房地产是企业、老百姓的选择。你不能责备他们,泡沫是经济个体的决策,之所以出现泡沫,是因为政策的,在非政策下,的个体做出了决策,于是产生了资产泡沫。
许小年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归根到底是说,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的起飞,但是当经济起飞之后,如果还是依赖资本,那么它就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把增长模式从资本积累转向技术创新。
另外,关于产能过剩的逻辑:既然产能过剩,那我们就拉动需求。他认为,应该去削减过剩产能而不是拉动需求。现在的政策方向中央开始及时的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许小年认为,首先要清理过去K(资本)增长留下的系统性风险,这个系统性风险都在供给侧,不在需求侧。过剩产能不清除,企业的效益就会越来越差,企业的破产倒闭就无法避免,所以清除过剩产能是第一任务。第二大任务是去杠杆,第三是去产能降低负债率。这都是K(资本)增长留下来的系统性风险。
关于转型,他说,转型不等于转行,转型指的是经营模式的转变,而不是从制造业转到金融业。转型需要专注而的笨人,不需要聪明人,不要再寻找政策的风口,或者是商业的风口,要放弃机会主义的习惯。
关于共享经济,他认为,市场经济从来都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私有产权也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
许小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企业家。
以下为主要内容(部分删减):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到这里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今天讲的内容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后一部分是微观经济。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没什么戏,但是微观层面大有希望。
为什么是L型增长?
我先说一下L型增长的由来。今年的5月份,发表了一篇权威人士的录,中这位权威人士说,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既不是U型的,也不是V型,而是L型。L型就是长期的在底部徘徊,长期处于低增长的状况,这个L型的判断,我本人非常支持这个观点。L型的判断和前一段时间中央所宣示的新常态是直接相关的,这两种说法背后都是一个经济的分析,就是经过30年的经济增长,将来我们要面临一个长期的低增长阶段。对于这一点,企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进入L型?中国经济会在L型中停留多久?如何才能突破L型,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
在讲之前,我想说一下为什么我们做经济分析要用数学表达式,这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分析经济现象,包括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逻辑结构,这个分析框架的重要性在于提供给分析者一个考量多种因素的思。
这个世界不是单因素的结合,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的宏观经济状况。企业经营也要涉及到很多因素,例如市场的形式、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战略、商业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营销渠道管理、产品研发等。
这里我想多说一点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抽象思维长期被忽视,以至于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比较弱的,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不仅阻碍了我们对于经济现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大的负面影响,就是使得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创新是需要一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因为,创新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在做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相当于进入到一个非经验的世界,在这个非经验的世界中想象新产品、新技术的样子。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创新能力弱,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既然要分析多因素,就必须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能够把多因素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公式中分析,所以我在这里花一点时间讲这个分析框架。
如果能够把握这个分析框架,下面的介绍就会变得简单。
第一个公式说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产出用Y表示,可以把Y当成国家的P,也可以把Y当成企业的总产出,这个产出P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右边的3个因素决定的,A代表技术水平,这个技术水平不仅包括了生产设备的效率,而且包括了商业模式、组织管理,甚至是公司文化。凡是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我们都看做是A。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当然企业的投入不止这几种,为了分析得简化,我们这里只给出了右边的3种投入,一个是技术A,一个是资本K,一个是劳动L。
这个β是经验系数,是通过的数据回归出来得到的。这个公式有的统计数字都它的成立。
最有价值的其实是人均P,即人均产出。因为决定一个国家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是P总量,而是人均P。人均P的表达我们也不难推出。
我们详细看一下人均P的公式。
人均P(Y/L)中L是劳动人口数,Y是P,所以这就是人均P,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还是A(技术水平)。第二个是资本存量K除以劳动存量L的值,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国民的产出就取决于技术水平A和人均资本拥有量(Y/L)。
为什么要理解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两种不同的增长模式,以及两种不同的企业发展的模式。
一类叫数量型增长,也就是增加资本投入。看一下这个公式的右边,如果你增加K(资本),即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当然左边的人均产出就增加了。我们把这种增长模式和企业经营的模式叫做数量型增长,他是依靠资源投入的数量驱动增长的。第二类的增长是K(资本)不增加,提高A(技术水平),这种增长模式,我们把它叫做效率型增长。
做了这两类区分以后,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是什么型的增长?没错,我们过去十几年都是数量型增长。靠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企业和的投资,所以过去的十几年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投入资本的增加,而不是来自于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
靠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问题?
现在有一个常见的观点,说中国经济没问题,中国经济碰到的困难是外部需求的停止,我们有强大的,拥有无限的资源,只要投入,中国经济还可以继续增长。这样的观点,问题在哪里?
经济学上有一个知识点叫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以想象一下,农民经营田地,刚开始是只有很简单的劳动工具,比如锄头,镰刀。这种很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率很低,人均资本拥有量也很低。现在,你给他配置一台拖拉机,可以想象一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民的产出会增加不少。但是你再给他配第二台拖拉机,产出还会增加相同的量吗?再给他增加第三台呢?
每增加一台拖拉机,所带来的增产效果是经济不一样的。第二台拖拉机的增产效果比第一台要低很多,而第三台拖拉机的增产效果就几乎为0了。
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普遍的经济学的规律,就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单纯的增加农民的资本拥有量,可以提高他的产出,但是每单位新增资本带来的产出的增加值是递减的,而且最终一定会减到0,甚至减成负数。这就叫做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当资本的边际收益等于0的时候,投资对宏观经济还有拉动作用吗?投资对企业产出的增加还有促进作用吗?
没有了。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数量型增长有什么问题?它是不可持续的,不管你再追加多少K(资本),也无法驱动增长了。
在投资收益为0的时候,货币政策是没有用的。中央银行发货币,鼓励银行给企业发贷款,企业拿到贷款以后会投入到实体经济吗?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实体经济已经没有投资收益了,于是资金去了哪里?楼市,这些在深圳就很明显,在上海也很明显啊,都去楼市了。
实体经济没有钱进去,领导很着急,领导一再说金融机构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要支持实体经济,怎么支持实体经济?光是花钱行吗?现在不是钱的问题,经济不差钱,企业也不差钱,差的是能赚钱的投资机会,差的是能够获得回报的投资项目。所以资本进入房地产是企业、老百姓的选择。你不能责备他们,泡沫是经济个体的决策,之所以出现泡沫,是因为政策的,在非政策下,的个体做出了决策,于是产生了资产泡沫。于是,钱都到了资本市场,去年是股市,今年是楼市。
既然数量型增长已经碰到极限了,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点在哪里?
在于技术水平A。那有人问,技术水平有没有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存在?换句话说,技术水平为什么是可持续增长的?因为人类认识经济、自然的能力是无止境的。技术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当一种旧技术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时候,新技术就产生了。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人类在工业后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阶段。
在200年前,农业社会的生产效率和人均P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只有到了工业之后,经济才进入了持续增长的阶段,这个持续增长最根本的动力是不断的技术进步,从蒸汽机开始到电力、铁、内燃机,接着是汽车、无线电、电子产品和电脑,一直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这个技术水平的革新永远不会停步的,它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再回到主题,中国经济的L型为什么会出现?
原因在于过去一直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而没有意识到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服从收益递减规律,当边际收益等于0的时候,再怎么投资经济也走不动了。如果现在不改变增长模式,我们会在L型增长中长期呆下去,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归根到底是说,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的起飞,但是当经济起飞之后,如果还是依赖资本,那么它就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