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化污染治理与生态。近年来,我省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但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有必要加大沿江化工、造纸、印染、有色等行业隐患排查和集中治理力度,实行长江干支流沿线城镇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加快推进城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污染排放重点企业技术,强化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合肥及沿江城市工业园区循环化。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划定沿江生态红线,严格区域准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天然林工程,推进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快洲滩圩垸分类治理,推进沿江城市堤防达标,防治山洪地质灾害。
3.促进长江岸线资源和有序开发。我省长江岸线总长999.9公里,其中干流岸线759.1公里,干流深水岸线335.7公里,未利用及可再开发的岸线资源较多,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当前,要切实加强长江岸线资源的和有序开发。制定安徽省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优化长江岸线功能布局,合理安排开发利用时序。整合现有岸线利用设施,提高岸线综合利用效率。严格生态岸线,加强对涉及占用长江岸线和陆域资源项目的审查。加大取水口、引江口、湿地以及河势不稳定区域岸线的力度。推进长江干流崩岸治理,加快铜陵、马、芜湖、安庆等河段整治。
4.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巢湖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完善流域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建立高效的流域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合作共赢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发展生态文化的机制体制,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落实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综合实施方案。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十、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众多,安徽如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上下游地区的分工协作?
要正确处理与市场、地区与地区、产业转移与生态的关系,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长江流域管理机构较多,但部门之间合作有待加强,防洪减灾、城乡供水、生态等跨区域协调任务重。《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衔接,密切与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联系,深化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建立健全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实现社会保障有机衔接和社会治理协同联动。加强省级统筹,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建立各类跨区域合作组织。
2.建立生态区域协同治理机制。要加大对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力度,积极参与设立长江水治理基金,探索建立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修复补偿机制。深入推进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实施大别山区水生态补偿,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适时开展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
3.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引导省内各类基金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进非上市企业分类对接不同层次资本市场板块。采取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区域主干电网、基础电信、铁、港口、干线机场建设,投资城镇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