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3-12-17 17:42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实录(2)

四是中国目前是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是79个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5年前这个数字是美国拥有的数字,5年之后,正好我们和美国的数字倒了一下,制造业和美国也倒了一下,贸易也和美国倒了一下。所以我们在制造业

  四是中国目前是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是79个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5年前这个数字是美国拥有的数字,5年之后,正好我们和美国的数字倒了一下,制造业和美国也倒了一下,贸易也和美国倒了一下。所以我们在制造业和贸易布局的结合上要寻求突破。其实我们腾挪的空间很大,不要看美国的“一体两翼”气势汹汹,但是我们已经世界上202个国家我们占了120多个,如果再加上70多个,差不多第一、第二都是中国。所以制造业优势和贸易优势要结合,要寻求重大突破。

  五是要把化解过剩产能和形成新的市场布局结合起来。中国发挥中国已经形成的市场优势,我觉得这个优势在中国来说也是难得的,也是难以复制的,在全球比较来说,也是中国独有的优势。比如前些年在做义乌国际综合试点的研究,因为我当时在研究室,研究室领导让我带队做前期的研究方案和前期的研究,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关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试点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修改过程,我们都参加了。我认为市场优势非常大,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有4300个交易过亿元的城市,现在我们这种批发市场已经接近了8000个,而且外向度越来越高,像义乌这样的市场外向程度,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占交易额程度已经接近7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市场,义乌指出成为全世界小商品的风向标,义乌现在拥有的小商品的商品品种种类170万,占联合国贸发组织小商品品种种类的85%以上。中国在初期,那个时候是商品匮乏的,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全中国商品品种种类相加大概是8万到12万种,现在像这样一个大市场就是170万种,所以我觉得中国市场的优势还是相当大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样的优势能够更多的复制到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使流通成为带动制造业转移、带动制造业重组、集聚,国际市场的一个引导性的力量。

  第四,谈谈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还要预防一些隐患和风险。化解产能过剩确实需要吸收以前几轮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也要吸收化解产能过剩的教训。一是防止过度生硬的。现在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考核的指标或者任务化解到各个,确实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个里面设计一些方法,来形成市场对这些过剩产能特别是落后产能特别是绝对性过剩产能的倒逼机制,加快它的退出。二是退出要在过程中严密关注金融风险。有些地方大的产能,特别一些大项目,说是企业投资,但也有相当部分也投了资,有些是的财力主要的来源,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融资平台也给了这些企业在上产能时候的巨大支持,包括资本的支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产能化解过程中可能有一些资金链会断掉,有些可能是银行贷款会变成坏帐,有些的财政投资可能会化为乌有。所以我觉得金融财政上的风险我们要有预估,到底我们化解了多少产能,在这四类产能怎样进行化解,在化解当中付出的代价有多少,这些代价哪些是应该投资者自己承担的,哪些是应该市场化解的,哪些应该是承担的,哪些是银行自己要负责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对于化解过剩的产能确实要有成本的分析,要有财务分析,要有金融的分析,这个风险不能小看。四是要防范失业的风险,特别是那些吸纳劳动力特别多的企业,它的产能在化解的过程中,这些劳动力怎么安置?怎么既化解过剩产能,又不引起社会动荡,这是一门学问,其实这就是要发挥作用的地方。最后一点,我个人认为还是要采用两分法,一面要认识到产能制造业的能力是我们综合提升国力重要标志,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过剩产能特别是严重过剩产能、绝对性过剩产能对整个经济基体的危害,抓紧化解。这里还是要注重,不要形成像日本、美国、欧洲,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形成产业的空心化。日本才多少人?人,美国3亿人,中国13亿人,中国劳动力8亿人,中国力的就业,不可能再回到农村了,农村还在向城市转移,所以我们现在就业问题、现在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这是一个特别需要防范的风险。我们向国外转移,一定要适度的转移,向周边国家转移,我觉得一定要把高端,把核心的东西留在国内,国内的产业能力我觉得不能消移。

  今天借这个会议的机会谈四个方面的看法,第一我、国务院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而且这对中国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有可能影响发展速度,但是换来将来中国长期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第二在国际的大背景下,还是要把过剩产能分一分类,要进行分类处置。第三要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第四要注重防范四大风险。

  我的发言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主持人张大卫:

  感谢陈文玲同志,她深刻分析了过剩产能的成因和我们需要对待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几方面问题。第一,对过剩产能要认真看待,过剩产能有一些特点,比如过剩产能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绝对性的过剩,她有一些分析。第二从社会财富积累来看,我们国家积累的程度还比较低,虽然我们P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整个社会积累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人均的财富量,刚才文献军先生讲到,人均铝的保有量、消费量只占美国水平的1/5,有一些行业可能低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

  另外,陈文玲同志讲到了现在怎么样做好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要保持竞争力,要通过创新升级来把这次化解过剩产能作为一个综合发展的新机遇。另外,还提出低成本化解的思,讲到了怎么样通过新的产业布局的调整,向部地区的转移,还有促进形成新的贸易格局等方面化解过剩产能的想法。她还提出如何预防过剩产能化解中隐患和风险的问题。讲的都非常的全面和深刻。我们看到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给我们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哪些可以观察的径,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两位主要领导同志讲到了化解过剩产能非常重要,同时化解过剩产能要通过向国外转移靠国际市场消化来促进,向部产业转移来进行消纳,通过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消纳。另外还要大力发展绿色产能和绿色节能建筑,改变现在很多的建筑材料、很多重要材料不能循环的状况,形成一种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结构,可能有利于我们产能的和消纳。

  陈文玲同志提出的和意见,还有中央提出的重大思,应该说吻合度还是比较高的。下面还有一些时间留给大家,欢迎大家向两位专家进行提问。

  记者:

  请问陈主任。对于重工业化工,钢铁、水泥、电解铝,2012年都有一个重要的变革,都来很多行业的拐点。第一个问题,保持重工业化工行业大面积的产能过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和我们2008年经济拓展过快和行业投资大潮有没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刚才文会长和高老师提出一个观点,对于像水泥和电解铝包括钢铁行业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需要建立一个通畅市场退出机制,刚才文会长讲到竞争力低下的产能淘汰非常困难,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和好的措施?

  陈文玲:

  第一个问题,刚才文会长放了一张表,电解铝增长的两个高峰,一个是2010年达到65%,一个是1999年时候达到50%多。这两个数,是水泥增长幅度最快的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当时是总理在任的时候是亚洲金融危机,当时出台了6500亿的财政,当时带动了社会都是3.25万亿,那个时候是一个峰值,很明显看出,那个时候的投资的增长幅度很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台4万亿是2009年,在2010年的时候又到了一个峰值,从电解铝来看是60%多,两个峰值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实际上我们在抗击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投资带动了社会的投资,形成了固定投资规模的上升,这和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两个时段也是最高峰一样,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是这几年最高的,超过了50%,我觉得这确实是有关联性的。但是,除了这个原因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刚才秘书长谈到的准入门槛太低,退出门槛太高,比如一些企业盲目投资、追逐利润,当这个行业投资利润高的时候都进入,低的时候退出来又没有那么容易,或者还有其他的原因。刚才高主任也分析了水泥行业有些退出难的原因。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落后产能尽快的退出的问题。现在产能的退出肯定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地方不会一厢情愿,企业也不会一厢情愿,在这种情况下,退出要靠三个方面的推动:一是要制定标准,制定高标准,比如环保标准,这个环保标准应该作为第一标准,因为现在生态的污染非常严重,100多个城市雾霾,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我们觉得退出的标准第一要以环保标准作为标准。然后是技术标准,再有就是相关的行业的通行的标准,要用标准形成倒逼机制,使企业加快退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一个退出的时间要求,给这些企业有一个缓冲期可以选择,如果到这个时点上不退出,也不符合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可以无条件的拆除,这样就没有成本了。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