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3-12-17 17:42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实录

kingboo我为校花狂,一路健康网16jkw,kaoyanluntan,5ichongqing在爱,华硕k50ab拆机,夜之烨,米饭岛论坛,一虎一席谈20110101,军歌嘹亮老牧,goldbbs.361.cm,首师大附中西校区,夫妻性保健健德堂,达坎莫莫,高安元青花,苏丹之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和讯网消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54期“经济每月谈”于2013年12月17日在举办。本期主题为“如何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和讯网全程播报。

  以下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及互动实录:

  陈文玲:

  尊敬的大卫秘书长、尊敬的朋友、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个上和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关于产能问题的研究。

  刚才大卫秘书长提到了今年围绕过剩产能的问题,我们中心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来进行研究,由我们理事长亲自带领研究。我们中心的所有领导都参与了多次讨论,我们对产能问题也写出了几个报告,特别是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名义向上递交了整个思。这些报告确实得到了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正在起草相关的文件,这个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在前期讨论里面邀请我们参与了讨论,我们也把我们形成的一些思、一些看法在这个讨论提出了,国家发改委起草组高度重视,而且他们在起草过程中还邀请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参加文件的讨论。

  今天因为前面两位具体讲的是行业的,包括电解铝、水泥的,其实这次国务院文件重点是五大行业,包括钢铁、平板玻璃等等,但是今天这两个行业非常典型介绍了他们产能过剩的情况,以及化解产能的思。我们原来做了一些重要研究,也有一些文字的材料,就不再重复了。我们想还是和大家交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或者是比较深度的一些看法,借今天这个宝贵的机会,我想谈三个方面的主要看法。

  第一,如何看待产能过剩。要从国际大的背景来看,一是世界的制造业转移有一个可循的规律,产业的转移带来了产能,世界的制造业转移和要素的重组经历了4个大的过程:一是世界制造业是在欧洲,以英国、法国、为主要的国家,这些都是近代工业化的国家。当时的,制造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全球的30%,但是,由于的生态资源、劳动力成本消耗、以及部分产能过剩,世界制造业的第二移到美国,美国二战之后,制造业的产值曾经长期占了世界制造业产值的50%,成为了二战以来第一大制造业国家,这个称号一直保持到到2011年,被中国打破。三是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时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四次严重的产能过剩,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行了化解,还通过产业的转移把很多的产业转移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时,亚洲的制造业产值最高峰的时候占到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6%。四是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发生在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和一批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代表,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们已经成为了第一制造业大国,2011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到了全球的19.8%,超过了美国,美国是19.4%。所以,中国成为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成为了世界上制造业排在第一位的国家。因此,我觉得要认识产能怎么形成的,为什么突然从2000年以后产能过剩问题就解决不了?实际中国很大一部分产能,是在之后,是界四轮产业转移,在最近一次,就是在第四次产业转移中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基础材料这些产业也出现了严重的过剩,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化解,也通过产业链重组,把产业链的下游、中游转移到中国,转移到亚洲。当时形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型模式。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说中国的产能的形成、产业的形成、产业体系的形成,是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产能。

  第二个观点,对于过剩的产能要进行有效地分类。我认为现在出现的产能过剩在有些行业是严重的产能过剩,我特别同意刚才第一位发言人提的观点,就是适度的过剩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可以优胜劣汰,可以使社会平均利用率发挥作用,才能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所以,我认为适度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是,过度过剩、绝对过剩、行政性过剩,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行政过度干预的产物。因此,现在这种产能过剩很多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大体分一下类的话,有四类:一是周期性产能过剩。伴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周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产能不断地增长。镕基总理在任总理的时候叫“遏制产能过剩”,那个时候钢铁的总量是2.5亿吨,经过2002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013年若干轮的宏观调控产能,但是钢铁是从2.5亿吨涨到了10亿吨,产能10.5亿吨。所以,这个里面就有周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产能增长。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能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就是周期性的产能过剩。

  二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还拿钢铁来说,钢铁虽然总量产能10.5亿吨,产量7亿吨,但仍然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总量是过剩的,但是结构性的过剩更为严重。因为我们现在生产的大部分还是粗钢,还是一般钢材,建五星级用的建筑钢材需要进口,现在军事原材料,包括舰载机、神10,还有大飞机制造的钢板需要进口,比如脏里的支架这些高端的特性钢需要进口,一方面我们大量出口粗钢,另外一方面我们大量进口特种钢、异型钢或有高端钢,这种过剩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是粗放的那一部分,低价格那一部分,低质量那一部分是过剩的,而高端的部分不足。

  三是体制性产能过剩。这种产能是在地方利益驱动下为P导向下产生的巨大的产能过剩。而且这种产能过剩是最难治疗的,因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招商引资、落户大项目、行政性干预造成的结果,比如到一些地方调研,当时看了当天的,上有个大标题“要把能否引进大项目作为考核干部的第一标准”,市委在会议上强调指出,今后考核干部不看别的,就看能不能引来大项目,我想这不是一个项目,这种体制性的产能过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现在制造业的结构,重化工已经占了71%,原来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包括服装、箱包、鞋帽、纺织、玩具,原来有比较优势的这样的产业,现在下降了29%。这种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重化工的超前的发展,沿江、沿河、沿海将近3万家重化工企业,这就是体制性的产能过剩。

  四是绝对性产能过剩。比如我们之前作过贸易问题的研究,我们算过一笔帐,纺织品当时贸易额占了全球的30%以上,全世界平均每个人要穿中国的3米布,要穿中国的2件服装,要穿中国的2双鞋。像这样的产能是绝对过剩的,不是说在中国国内算帐,用国内需求来看产能过剩,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过剩。比如现在的光伏产业,比如现在有一些高端的生化制药产业,可能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够全球消费,但是我们有若干个工厂和若干个园区生产绝对的产能过剩。所以,对于这些过剩的产能,我个人认为也要分类、分级、分别进行处置。

  第三,化解产能要采用智慧的办法,要立足长远、抓住当前、有序推进、有条不紊。因为产能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包括建国之后和之前,“一五”时期到“七五”时期建成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包括,在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国际要素重组中,我们吸纳了国际产业的转移,这些年近十几年,重化工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产能,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积累。所经济师以形成了这样一个巨大的产能,这个产能总体来看,制造业的产能和体系是我们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总体竞争力非常重要的表现。2001年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去年制造业产值占到世界的20%以上,有1/5,这也是发达国家现在认为比总量超过它还要,他认为制造业对他们是最大的。我们现在要化解过剩产能,一方面要分类、分级、分业分别的进行处置。另外一方面,我个人认为在处理的方法上要更加有智慧,既保持我们的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世界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又把弊端和长期积累的问题,特别是严重的过剩产能化解掉,这样中国才能更强,中国才能真正从一个经济大国迈向一个经济强国,中国经济强国首先制造业要强。因此在处理过剩产能、消化过剩产能提出一个,当然我们文件里面没有,现在根据整个国家大的战略布局,能不能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把化解过剩产能与形成新的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力求通过创新驱动、高端产业的带动,从产业布局上、从产业升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非常赞成低成本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的采用市场的手段,用倒逼机制化解产能过剩。比如日本曾经采取过产业政策、产业的标准、产业进入门槛的提高,这就是有作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发挥作用要市场去发挥。我们现在的产业,除了重化工和传统消费工业品严重失衡之外,产业布局也严重失衡,主要产业集中在了东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提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就是推动东部产业向部地区有序转移。所以,从产业结构上通过创新和推动,通过产业的转移,在转移中升级要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布局,这一条非常重要。

  二是要把化解过剩产能与形成新的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再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引擎,要寻求重大突破。推动东部产业向部转移,在转移中实现升级,实际上就优化了区域布局,前一段时间我到库尔勒参加了一个专家研讨会,有一个感慨非常深,我在那儿看了两个企业,其中一个企业是纺织企业,纺织企业从东部浙江转移到了库尔勒,转移过程中纺织做的是短融,纺织品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而且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在浙江的时候可能是一二百万锭,在库尔勒形成了1000万锭,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的镕基总理在纺织纱锭的时候,全国就有9500万锭,当时300万人民币化解1万纺织纱锭,那个时候才用了3年时间化解了906万锭,浙江一个民营企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过程中就形成了1000万锭的产业能力。当然这种产业能力是不是过剩?就他们在转移中升级,形成面向国际市场的一流生产能力来说,我个人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

  三是要把化解过剩产能与形成新的贸易布局结合起来。现在这些产能除了向部转移,因为部按照克强总理的提出思想来说,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腾挪的最大空间。所以我们的制造业首先在国内要梯度转移,向部转移,这是重中之重。另外,我们还要随着贸易流向、贸易生成地、主要的贸易伙伴所需要的贸易可以最小成本的物流径,来设计制造业新的布局。比如广西,克强总理提出要把广西建成面向中南、西南的战略支点。我们认为面向中南、西南的这种战略支点就要有制造业的基础,首先要成为面向中南、西南制造业的,中南、西南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可以采用日本当年的模式,新雁型模式,就是制造业高端、研发、核心零部件、关键零部件在我们广西,面向东盟、面向中南、西南形成新的布局,可以把我们的加工,可以把组装车间,把零部件转移到这些国家,形成我们的新的新的产业布局。比如延边战略,我们在延边设置了10几个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些跨境经济合作区就是中国制造业带动周边制造业共同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载体,我们的制造业就可以有成套的产业链,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像这些地方转移。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