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从规模上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052.2亿元,同比增长7.8%,外贸规模突破8000亿元;
从增速上看,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0.7、2.1个百分点;
从排名上看,进出口总值全国排名第10位,比2022年上升3位,增长速度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均居第1位。
回首2023年外贸领域,更是如此。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回暖速度缓慢等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外贸“成绩单”,是观察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在安徽的2023年“成绩单”中,“新三样”再次成为焦点——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390.6亿元,同比增长11.6%。
“新三样”成为出口重要增长极:从全球范围来看,环保意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让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热点;从本地发展来看,瞄准“风口”,安徽不断加速布局。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已形成了合肥、芜湖等整车生产基地以及一批零部件生产基地;在锂电池行业,安徽更是集结了全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100家。
安徽产业链持续向中高端跃升,机电产品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逐渐下降,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升。
拆解出口产品结构,不难发现,机电产品贡献大头——2023年,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3583.2亿元,占进出口总值68.5%。其中,汽车出口尤为亮眼:72.92万辆,居全国第2;货值714.6亿元,同比增长118.3%。
去年,安徽明确提出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提出了到2027年的一系列发展目标,推动汽车产业尽快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
做强长板,安徽很舍得下功夫。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若干措施》,其中放在首位的就是“扩大汽车出口优势”;此后,安徽省汽车办专门举行了关于提高安徽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能力座谈会,重点解决当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在畅通道、降成本方面,合肥海关将“联动接卸”监管模式拓展至整车出口,减少了传统模式下整车在港区倒箱等作业环节,实现“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管。2023年,芜湖港至洋山港超半数整车出口采用“联动接卸”模式,平均压缩境内段50%运输时间、30%物流成本。
“新三样”叫响全球,并不意味着服装、家电、家具这“老三样”退场。相反,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老三样”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以家电为例,2023年安徽家用电器出口297.6亿元,增长9.1%。
更加健全的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更加贴心的营商环境、更加先进的发展理念,是“安徽造”走俏海外的底气所在。
“做生意做的就是先机”。在很多外贸人心目中,“抢”是去年的关键词之一——“抢”速度、“抢”时间、“抢”订单。
“徽动全球”出海行动一往无前,数万外贸人频繁往返各地。他们的忙碌身影不仅出现在机场,更活跃在充满商机的线下展会。广交会、土耳其汽配展、香港环球资源展、美国拉斯维加斯纺织服装展等境内外知名展会上皆有安徽外贸人的身影。
中小微外贸企业是民营企业的集中地,也是外贸行业的“毛细血管”。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2104家,比2022年增加1040家。其中,民营企业11100家、进出口4255.9亿元,分别占整体的92%、52.8%。
进一步激活广大民营企业对外发展信心与活力,能为外贸提供重要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外贸业务呈现出向新兴市场、新业务模式和新产品类型侧重的趋势。
比如,凭借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2023年,安徽省民营企业“新三样”出口262.6亿元,占“新三样”出口总值的67.2 %,高于民营企业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量的比重。
民营企业在稳外贸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与其灵活性和创新性息息相关,企业能够更快地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出口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在进出口领域有更好的表现。
中小微外贸企业存在“单小、货杂、品种多”等情况,海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简化出口申报手续,落实“提前申报”“抵港直装”等便利化措施,压缩通关时间和物流成本,帮助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拓展外贸发展新空间。2023年安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38.6亿元,增长24.1%;培育市场采购贸易小微商户538家。让更多中小商户在这一新型贸易方式的助力下,走向海外,实现“卖全球”。
当然,外贸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民营外贸企业在稳外贸进而稳增长保就业方面依然大有可为。一方面要继续将稳外贸各项鼓励和支持政策落实落细,不断增强广大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增强其拓展市场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需继续挖掘自身潜力,优化管理,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质量,不断夯实稳外贸的基石。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安徽对于开放的无限想象,激发了安徽人民通“陆”联“海”、向海而兴、开放图强的信心决心。2023年,安徽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104.6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1%。
再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2024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正式生效两周年。安徽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2023年安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2012.4亿元,较协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长13.2%。
在开拓市场、优势积累、政策加力之下,外贸企业的信心也进一步提升。近期,海关对重点进出口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4的企业预计2024年进出口持平或增长。
但同时更要看到的是,安徽外贸发展的后劲和抵御风险的韧性都在不断增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还在集聚增多。
相信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和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安徽贸易发展新动能将加快培育,外贸外资基本盘将持续巩固,进出口稳中提质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
安徽外贸跃居全国第一方阵进出口、出口总量跃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从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到不断拓展经贸伙伴,安徽外贸表现亮眼
记者近日从合肥海关获悉,今年前11个月,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38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其中,出口4823.5亿元,增长13.7%;进口2562.6亿元,下降0.2%。
8月25日,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与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助力小微企业“外贸行・皖贸护航担”业务签约暨启动仪式。
7月28日上午,安徽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若干措施》。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安徽出口达2512.6亿元,增长14.5%,出口较全国高10.8个百分点;出口总额位于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