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连创造了志愿军最高敌我交换比16人伤亡消灭800多美军
毫无疑问,被称之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无论用怎样的词汇去赞扬都是不夸张。因为,当时的新中国就是在刚刚立国一年、百废待兴之际,拿着万国牌武器,打赢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可以说,正是因为志愿军的浴血奋战和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才有了朝鲜如今的疆域,才有了如今朝韩边界的停战协定,才有了如今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然而,由于当时新中国与美国近乎代差般的武器装备和工业差距,完全无法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能战胜美国的西方列强们,多次将志愿军的胜利污蔑为人海战术。
在他们的宣传之中,志愿军似乎完全是靠着不惜人命前仆后继的牺牲才战胜美军的。甚至,许多连最起码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的无脑国人还信以为真。
那么,在长达两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与敌人的伤亡交换比是多少呢?如果真的如西方国家污蔑的那样,志愿军是靠人海战术战胜敌人的,志愿军的伤亡是不是远大于对手呢?
这个数据,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是十分清晰的,也十分容易查到。众所周知,抗美援朝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发动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5次战役的运动战阶段,和以阵地战为主的第二阶段。
在几个月的运动战之中,志愿军凭借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赶到了三八线附近,帮助北朝鲜复国,并消灭了数10万的敌人。
然而,因为初期从苏联购买的武器装备并未能及时进入志愿军序列,再加上对于冬天酷寒的天气预备不足,后勤补给匮乏,海空绝对劣势等等众多原因,志愿军在运动战期间伤亡比例较大。
据统计,整个抗美援朝运动战期间,志愿军与敌人的伤亡交换比大约为1.4:1。也就是说,志愿军每消灭14个敌人,就要付出10人的伤亡。
这个代价当时是令人心痛的,但即便如此,即便是处于武器装备、海空、后勤补给等全方面劣势,且处于进攻阶段的志愿军,依然打出了伤亡人数低于对手的辉煌战绩。
而到了阵地战阶段,有更充分的准备,更适应美军的作战之后,志愿军与敌人的伤亡交换比进一步降低。
当然,这个数字是近三年战争敌我伤亡的总人数对比。事实上,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爆发的无数起战斗和战役之中,虽然大多数志愿军都取得了胜利。
但是,由于敌人的凶悍与狡猾,再加上敌人占据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和海空军,志愿军依然在朝鲜战场上遭遇过失利。
第5次战役第2阶段,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之后,在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指挥之下,接连发动了5次战役,一鼓作气将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次战役时,志愿军更是一举占据了韩国的首都汉城。
然而,到了第5次战役时,随着更为狡猾的李奇微成为联合国军的总司令,他在与志愿军的交战中,洞悉志愿军后勤补给困难,机械化程度太低,全靠一双脚走路后,发扬光大了所谓的磁性战术。
李奇微充分利用志愿军靠双脚行军走路,一夜行军只能行30公里,每人携带的粮食和弹药补给只够作战7天的规律,采用磁性紧贴的战术,在准备充分之后对志愿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
也因此,极端疲惫再加上猝不及防,第五战役第二阶段时,志愿军多支部队被敌人包围。180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敌人包围,并最终因决策失误等诸多原因近乎全军覆没,遭遇了志愿军在战场上最惨烈的损失。
也因此,第5次战役后期,彭德怀决定,主力转移至三八线南北地区。然而,此时美军已经发动全线反扑,志愿军在连续作战之下十分疲惫,弹药也几乎消耗殆尽。
面临如此危机,彭德怀下令,志愿军第63军和第65军194师在铁原、涟川之间组织防御,阻止联合国军沿公路向纵深推进。63军要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四个美军师进攻。
就是在这样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第六十三军和其指挥的65军194师,在铁原与美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斗,就是着名的铁原阻击战。
在长达13天的防御作战之中,63军抵住了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不但顺利完成了任务,还取得了击毙击伤美军1.5万余人的辉煌战果,彻底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将志愿军后方基地包围摧毁的图谋。
就是在大名鼎鼎的铁原狙击战中,志愿军的一个连创造了志愿军在整个朝鲜战场上最高的敌我交换比——50:1。打出这个辉煌战果的,是志愿军第六十三军188师563团3营8连。
当时,八连连长郭恩志奉命带领连队坚守255.1和200高地。铁原和奉化一线在朝鲜中部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这里不但易守难攻,而且一旦占据这里,向北就可以俯瞰整个北方,是向北进攻的绝佳阵地。
再加上这里铁路和公路交叉纵横,还是绝佳的屯兵地点。因此,充分了解到阵地对志愿军重要性的郭恩志,从接受命令那一刻起,就决定了死守阵地,绝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
当然,已经率部与敌人打了整整5个战役的郭恩志,对于美军无比奢侈的弹药投放量和火力有着深刻的认知。
所以,接受命令之后,郭恩志不但要求每个士兵均需要为自己挖一个躲避敌人火力的猫耳洞,同时,还要求尽可能多挖几个射击掩体。
而且,郭恩志还专门要求,这些掩体要具备位置隐蔽、射界开阔等要素。最为关键的是,要求掩体之间还要彼此暗壕相连,从而彻底将所有的防守行动隐蔽在工事之内,尽可能的降低因运动带来的伤亡。
6月5日早晨,美军果然到达八连镇守的200高地之前。美军毫不犹豫的开始了自己进攻的三板斧:面对志愿军驻守的阵地,仿佛不要钱一般将海量的炮弹倾泻到200高地上。
当时,不但阵地上的树木被炸光,甚至,就连地皮都被炸的十分松散。然而,因为准备充分,全覆盖地毯式的火炮攻击,并没有对提前挖好猫耳洞和防空洞的志愿军带来多大的伤害。
所以,火炮覆盖后,当美军提着枪向200高地进攻时,从防炮洞中毫发无损的爬出来的八连将士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将敌人的第1次进攻打了回去。
在此之后,则是枯燥却似乎永无禁止的火炮轰炸和人员进攻。而且,随着一次次进攻被打退,越来越焦躁的美军也发动了愈发强大的火力进攻。
连长郭恩志保持高度警惕,当看到敌人的进攻策略有所改变之后,在研究敌人的进攻方案之后,郭恩志果断部署了新的作战方案。他要求8连的迫击炮手不要过早进攻,当美军离八连阵地还有五六十米的时候,才出动60迫击炮对敌人攻击,而且,攻击的方法也别出心裁。
郭恩志要求,每次向密集的敌人发射六发炮弹,前后左右都要发射,正好打成梅花型,将分散的敌人往中间赶,等敌人聚集后,第六发炮弹时正好打到中间,从而将敌人一炮打倒一大片。
为了攻克这个顽固的阵地,美军在直面进攻不行之后,还曾试图学习志愿军,在志愿军阵地前200米修筑工事,似乎准备以工事对工事,却被郭恩志火速识破,提前将挖阵地的敌人打的死伤惨重。
而且,白天坚守阵地,晚上的时间郭恩志也没有放弃。他派出了战斗小组,一方面疲惫消耗敌人,另一方面,则不断收集被消灭的敌人遗弃在阵地前的枪支弹药,以便补充。
此后,在长达6天的作战中,面对敌人一个加强团的进攻,郭恩志带领全连众志成城,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无论是敌人的正面进攻,还是从两侧迂回包抄,包括找懂中国话的人向八连喊话,都被八连官兵打退。
在坚持了六昼夜之后,虽然八连仍牢牢坚守主阵地,但是,连续作战之后的八连不但十分疲惫,武器装备武器弹药也几乎消耗殆尽,到最后,八连战士甚至不得不用石头打退敌人的进攻。
到了最后,由于拥有绝对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敌人连续进攻,多个阵地失守,敌人又派出兵力向八连背后迂回,对八连驻守的阵地形成了包围。
而且,此时八连也与上级失去了联络,63军军长傅崇碧得知八连失联之后,曾命令部队对敌反击,将八连接应出来。然而,多次接应都因敌人的封锁未能成功。
就是在这样极端危机的情况之下,郭恩志依然沉着指挥。在了解到目前被敌人包围,继续坚守阵地已无必要的情况之下,郭恩志果断做出了“趁夜晚突围”的决定。
当时,8连清查了武器装备,将牺牲的烈士掩埋起来,将受伤的战士背起来,集中了全连剩下的13发子弹和一枚反坦克手雷,开始趁夜突围。
此时,八连已经彻底被敌人包围,能走的路全有敌人重兵把守。郭恩志再次果断决定:就从悬崖峭壁上突围。
当时,他带着连队在悬崖峭壁上攀着树枝,一个接一个的攀爬跳了下去。最终,八连坚守阵地六昼夜,圆满完成狙击任务,取得歼敌800余人的辉煌战果。
也正是因为这场极其出色的阻击战,八连被十九兵团授予集体一等功,而指挥这场战斗的连长郭恩志,更是被受志愿军总部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并荣立特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