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8-12-18 18:22

经济腾飞奔向全面小康 城乡巨变铸就枢纽门户(2)

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市公通车里程10166.374公里,相比1978年增长了近170倍。 伴随着经济建设腾飞和全面发展,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江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远远超过历史

  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市公通车里程10166.374公里,相比1978年增长了近170倍。

  伴随着经济建设腾飞和全面发展,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江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40年,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从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40年。

  不仅是生活不断改善,城市文明面貌也发生了巨大转变。1995年,有着“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就将目光锁定全国文明城市,划定了协调发展的科学标杆。由此,全市上下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标杆,谋划,创建,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文明城市建设的精彩章节,汇成了江门民生事业发展史上的恢宏篇章。

  如今,江门正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这个载体,心怀“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梦想,迈开了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铿锵步伐。

  40年来,江门历届市委、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政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倾斜,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落实一批惠民举措、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努力使全市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生活质量,让惠及百姓。

  与之初相比,全市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实现由基本温饱到迈向全面小康的重大跨越。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3元。就业规模稳定,2017年社会从业人员数244.94万人,比1978年增加88.85万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8.0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8.81万人。

  在教育事业方面,江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振兴教育事业,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公平保障、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实施,江门教育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7年全市有幼儿园575所、小学319所、普通中学189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所,普通高等院校3所。2017年,全市在校学生64.3万人,其中小学32.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5.6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6.37万人。

  在医疗卫生方面,江门正迈上建设珠西医疗中心的道。截至2017年底,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08家,其中医院4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34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9家,其他卫生机构1家。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89万人,比1978年增加2.2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99万人。全市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人,比1990年增加7人。卫生事业机构床位2.28万张,是1978年的10.9倍。

  更为珍贵的是,在发展中,江门始终以生态优先为原则,2017年江门市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26%、21.1%,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城市排名靠前。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良好,2017年“水十条”9个考核断面(含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饮用水源得到有效,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100%。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7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51.51%。

  作为一座有深厚底蕴的城市,江门人没有停留在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对文明城市建设也倾力而为。

  1995年,江门将目光锁定全国文明城市,在成功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后,2006年,江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庄严地写代会报告。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江门市委、市明确创建目标,成立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实施“一把手”工程,并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六大标准”(廉洁高效的政务、公平的、规范守信的市场、健康向上的人文、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立了《江门市文明委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文明建设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常态化、制,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掀起新的。

  通过不断努力,我市文明创建工作充满活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的取得,不仅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打下基础,更清晰记录着侨乡江门的悄然变化。

  2011年12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公布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结果,把“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评定给正致力于“幸福侨乡”建设的江门。

  随后几年,我市没有停下创文的脚步。近年来,在城市治理方面,我市创新了“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实施志愿服务“双百”行动,让全市36万名、志愿者走进社区,与社区结对互助。

  志愿服务、模范、身边、公益慈善……自去年4月正式启动“爱心之城”建设以来,江门更以此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提升文明素质。

  1978年,江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7.19亿元;40年砥砺前行,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338亿元,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一跃成为全省农业大市、珠三角的“米袋子”、“菜篮子”。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江门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实现“新时代、新作为、新三农”的重要历史机遇。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朝着这一目标,江门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实现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转变。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大幕。

  1978年秋至1979年冬,江门农村普遍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到1980年9月,全市推行包括承包到组、承包到户和承包到劳动力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初,江门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村经营体制由单一集体经营,转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我市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布局,转向农林牧渔业同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这期间,江门农业开始探索产业化发展道,促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发展,以专业户为龙头,建立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迈入新世纪大门,我市持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品种布局,适度调减效益较差的粮食作物面积,增加蔬果、花卉等作物,发展养殖业,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自2000年起从地方农产品入手,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行特色经济主导产业梯度开发和规模经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项目和拳头产品。

  2012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优质粮工程,打造沿海和潭江流域优质稻米产业带,同时加快发展冬季农业生产,江门成为全省第二大冬种马铃薯产业。

  与此同时,江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新会陈皮、台山黑皮冬瓜、马冈鹅等地方特色鲜明产业,并于2014年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为农民发家致富和农村扶贫脱贫提供了经济基础。到2017年,全市低保覆盖率为1.38%,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人实现精准脱贫,村委会年集体收入提高至18万元以上,农村扶贫事业和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就。

  2015年4月,《江门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工作纲要(2015—2020年)》出台,提出实施五大行动,吹响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冲锋号”;

  2017年年初,我市制定《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实施方案》,着力调结构、建平台、提质量、促融合、增活力,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2018年6月,我市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公布《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三个阶段、九大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则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2018年3月,经过近3年创建,台山中国农业公园正式开园迎客,成为广东省首个中国农业公园。

  7月,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培训班在江门举行,并前往新会陈皮产业园参观。“一轴、四园、三”空间布局和“一皮三产四业”全产业格局,勾勒了新会陈皮产业“新蓝图”。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创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园区()220个,包括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山市鳗鱼产业园等一批国字号、省字号平台。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2017年3月,江门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二批创建单位的地级市,并已于2018年接受验收。

  两年多来,我市不断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创新构建“农安溯+农安保+农安证”的“互联网+”信息化监管模式,完善多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生态宜居的乡村,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依仗。一场农村人居整治的“大会战”已经在侨乡大地打响,而“三清三拆三整治”是此战的“头炮”,也是一个开始。

  目前,江门已全面启动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厕所”,完善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加快“四好农村”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工作,增强老百姓幸福感。

  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成省级生态示范镇2个,省级生态示范村11个,省级宜居示范城镇14个,省级宜居示范村庄34个,广东名村21个。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9.4%。

  2018年,江门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试点市,并启动了15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街)创建工作,探索江门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新径,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问题。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