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8-12-18 18:22

经济腾飞奔向全面小康 城乡巨变铸就枢纽门户

手表玻璃厂,手表接收器,手持三维扫描仪,手工编织毛衣花样,手工郁金香

  4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图为2013年4月14日,80岁的余荣坤头一次乘广珠城轨出行,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周华东 摄

  从1978年的7.1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38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水产品、肉类、水果的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18.9倍、5.6倍和24.6倍

  截至2017年底,江门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初期的9平方公里(不含新会)增长至154.5平方公里(含新会)

  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89万人,比1978年增加2.2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99万人。卫生事业机构床位2.28万张,是1978年的10.9倍

  40年来,江门这座有着悠久工业历史的城市,乘春风,勇立时代奋进的潮头,在侨乡大地描绘了一幅工业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着侨乡大地的“经济巨变”。

  40年来,市委、市紧抓工业经济发展,推动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我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成功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跨越;经济大踏步发展,总量快速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P)以年均12.5%的速度增长,P总量从1978年的14.32亿元,跨越到2017年的2690.2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9、珠三角第7,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93.05倍。

  进入新时代,江门工业立市不,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大健康、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以轨道交通、工作母机、机电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同时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0年,江门乘的春风破浪前行,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早在1978年,江门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广州、佛山,高居全省第三位,正是在辉煌的工业支撑下,江门市地区生产总值1983年位居广东省第二;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日益提高,形成了纺织、糖纸、食品、机械、建材、电子、化工七大支柱行业,出现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

  40年经济发展波澜壮阔。40年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P)以年均12.5%的速度增长,P总量从1978年的14.32亿元,跨越到2017年的2690.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93.05倍。

  40年来,我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异军突起,金融、商贸、旅游、物流等产业快速成长,为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77.94亿元,按可比价比1978年增长107.5倍,年均增长13%;占P比重由1978年的24.6%,提升到2017年的43.8%,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工业经济要发展,离不开产业平台的支撑。40年,江门产业平台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快速蝶变。目前已形成了以5大万亩园区以及“1+6”园区为主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其中五大万亩园区分别是: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圳—江门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拓展区。

  晚清时期,在民间手工业日趋发达的基础上,江门出现了近代工业萌芽。1913年,江门制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江门近代工业正式起航。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门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造纸厂发展成为全国四大纸厂之一,我国最大的甘蔗利用、亚洲最大的糖厂——甘蔗化工厂及造船厂、电化厂等一大批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纷纷在江门河两岸矗立起来。

  虽然如此,但江门依旧面临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的现状,工业增加值尚不足10亿元。

  40年开拓进取,江门工业经济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跃。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大批现代化企业及先进管理经验,相继建成了“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国家电子信息产业”“中国纺织产业”等18个国家级产业和6个省级产业,形成了机电、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精细化工等六大优势传统产业的工业生产体系格局。

  据统计,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1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161.11亿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长20.4%。

  “金羚洗衣机”“三桁瓦刀具”“777电池”“牌白砂糖”,这些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无不彰显着江门工业的辉煌与深厚积淀。

  而如今,李锦记、无限极、大长江、维达、嘉士利……在40年中,五邑侨乡大地的人民以勤劳、智慧和汗水,孕育出一个个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品牌。

  其中,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是目前李锦记集团旗下全球最大的生产,每年生产的酱油、蚝油、XO酱等酱料总产量超过30万吨,产品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调味品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产销量位列行业前三甲。

  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则是中国卫生用纸行业产品最多、销售量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第一家采用纯木浆生产的企业。如今,维达集团生活用纸产能约为95万吨,排名全国第三,约占全国生活用纸行业的10%。

  “江门新会是维达‘起家’的地方,没有,就没有今天的维达。几十年来,在各级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维达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维达连续多年在省内同行业的销售额排名第一,今年截至目前已经超过30亿元。”维达集团品管副总监梁国峰说。

  40年来,江门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城市面貌,而交通、城建作为城市面貌的直观反映,可谓沧桑巨变。截至2017年底,江门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初期的9平方公里(不含新会)增长至154.5平方公里(含新会),全市公通车里程10166.374公里,相比1978年增长了近170倍。

  随着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江门从一座内河边上的小城,成长为一座从内河大江面向大海的大江门。

  站在40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江门着力推进千亿交通大会战和千亿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为江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和品质之城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截至2017年底,江门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初期的9平方公里(不含新会)增长至154.5平方公里(含新会),增长了17倍,城市发展可谓巨变。

  上世纪80年代,港口、建设、迎宾、西区大道等几条主要道的建设,逐步拉开城市骨架;沿着这些城市主干道逐步开发建设了一批成规模的居住小区,如西园里、良化新村、北郊新城等,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如五邑大学、文化城等,随着这些区域人口增多,商业中心逐步从老城区转移,如港口商业圈。当时,江门的发展脉络从东西向沿江门河发展转向南北沿建设(江沙公)展开,城市格局基本成型。

  1998年到2008年,市委、市作出了进一步加快江门市区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决策,先后投入逾50亿元,完成了超过200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这一时期是城市建设质量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高的时期。该段时间里,市区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在北新区23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建成了丰乐、港口、白石大道、发展大道、篁庄大道等道,完善了江沙、迎宾。在老城区,重点完成了10多条主要干道的,即胜利、东华、西区大道、江会等,全部铺上优质沥青面,并配套完成灯、下水道、人行道等设施。

  通过高强度的建设,目前我市城市主干道等与高速公、快速道连接成网,不仅拉开了城市建设发展框架,为加快建设北新区、南新区、滨江新区打下了基础,还使我市一跃成为珠三角西部的交通枢纽,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畅通“生命线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我市将进行新区建设、城市更新、交通水平、市政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管理八大行动,约500个项目,总投资约1330亿元,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使城市面貌、城市品质再迈上新台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之城。

  40年来,伴随着社会深刻变革和经济快速发展,江门交通主要经历了公大发展、水陆并进、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面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今正在举全市之力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

  1984年,党的十二大把交通列为国民经济战略的重点之一,江门交通迎来了大发展契机。1992年,江门实施“公达标”,按照“网络化、等级化、硬底化”大搞公建设,全市投入56.5亿元,新改建水泥公2064公里;新改建桥梁270座15201延米。1995年底,江门在全省率先实现公达标,基本实现了江门市区到五邑各市通一级水泥,各市到镇通二、公,镇到管理区通等级公的目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对公、水交通要求迅速提升。上世纪90年代,我市抓住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公、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航道建设方面,“八五”期间新建了新会港客运口岸、山咀码头和三洲码头,扩建了江门港高沙作业区集装箱专用码头、公益港综合码头,新增货运吞吐能力45万吨、客运吞吐能力40万人。公联网建设方面,“九五”期间,江门开展了以高速公为重点的公联网建设。公建设完成投资74亿元,新(改)建公792公里,新改建桥梁133座6226延米。

  随着珠三角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大货物运输迅速发展,并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相互促进。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交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高速公231公里;高标准完成了325国道江门段大修工程,消灭了省道沙土;2007年,江门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投资项目——滨江大道建成通车;2006年9月广珠城轨江门段动工,2008年4月广珠铁江门段动工,标志着江门市公、铁、水综合联运方式即将形成。

  新的十年,江门交通建设还在飞跃,江门全方位、多领域的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进一步确立了我市粤西交通枢纽的地位,为江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自2015年启动交通大会战以来,我市交通投资连创新高,2015年、2016年分别达到113.73亿元、133.87亿元。与此同时,一批重大项目如江顺大桥、高速、广中江高速二期相继竣工通车,2016年年底建成通车的江门大道东甲立交以北段主道,更是填补了我市快速空白。

  特别值得庆祝的是,今年的7月1日,江湛铁迎来了通车,江门正式接入国家高快速铁网络,可直达北上广深。随着广东第四大枢纽站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加快建设,江门珠西枢纽门户的地位越发凸显。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