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以后发展得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发展战略发展思的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的国家,都同样在他们第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想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推行的思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想在一清二白的基础上去建立现代化的大产业。对市场有很多干预,造成很多扭曲,即使能把一些现代化产业建立起来,但是都是靠补贴,效率非常低,跟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扩大。因此,我们1978年底开始以后,到80年代,全世界都在。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非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像拉丁美洲,非洲,也都在进行。但他们为什么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转型思的问题。大家知道在80年代90年代开始转型的时候,当时普遍的看法是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要转型的话就必须把的一切补贴取消掉,实现化,宏观经济保持稳定。他们认为这样子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制度,他们把过去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好是干预太多,所以应该退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忘记了在过去的发展思下,建立了一大批关连很大资本很密集的产业,他把补贴都取消掉,这些企业都了,就有了大量的失业,然后就会社会不稳定,就会经济停滞。
有很多大的企业是跟国防安全有关的,高淳招聘网,导致的结果,即使你把它私有化了以后,为了国防的安全,你还不能让它。实际上这些比较优势一定要给补贴的这些大的产业,从理论跟来说,在私有化的时候,国家给的补贴更多。在80年代、90年代,我跟国内国外很多专家争论,当时只是理论的争论,但是现在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那些资本非常密集的产业,在私有化以后,如果你不允许他的话,实际上他从国家拿到的补贴比原来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效率当然变差。
为什么我们能够维持稳定跟高速增长呢?最主要当时我们并不是照搬外国的理论。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然这些大的国有企业不给补贴活不了,长春找工作,那就给他转型必要的补贴。同时放开我们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准入,不仅放开了准入,来我让他快速发展,我们还招商引资。开始的时候,全国的基础设施很差,如果把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竞争优势,必须建好基础设施,没有能力建全国的基础设施,我就先搞特区。当时为了把大型的国有企业,对市场很多干预,说营商非常差,但是我又没办法一下子把所有的干预取消掉。我们就在工业特区、工业园实行一站式的服务。靠这种务实的方式,就很忙的发展起来,从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出口就增加了很多,利润增加了很多,就带来我前面讲的连续38年的9.9%的增长。
而且不仅是稳定和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积累了资本,我们逐渐从一个资本短缺的经济体成为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在比较优势的时候,给他补贴是雪中送炭,现在符合比较优势了,企业有自生能力了,再给补贴,那就变成锦上添花了,锦上添花当然不需要,所以就有了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全面深化。我们可以把转型期所遗留下来的那些补贴,那些干预扭曲取消掉,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我想这是我们以后能够快速发展,而其他转型中国家,他们的经济崩溃,他们的经济停滞,并且危机不断的原因。
从这样的一个反思跟回顾里面,我觉得可以从当中学习一些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益的经验教训。一个是经济要发展成功,那就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够形成竞争优势。我们是中等收入国家,人均P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我们8100多,美国57000、58000。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我们也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那就代表什么?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跟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实际上还有很多后发优势可以挖。我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还能够在6.5以上,在全世界这还是高速增长。我相信这个状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但是它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这是第一点。
从我们转型当中,这个经验教训就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我们一定有很多扭曲,有很多干预,有很多漏掉的地方。但是那些干预,那些扭曲,那些漏洞都是有原因的。不能照搬教科书,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然后来不断地探索实践。这也是十九大里面所讲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不能简单照搬。
如果能这样子的话,我相信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确实可以像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的时候,把我们中国在相对快速发展,并且不断地中,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50年的时候,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文明、和谐、面临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而且我觉得我们这样一个快速的跟发达国家的追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其实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很多值得参考的借鉴。因为理论跟经验,经验的前提和理论的前提是不是相似。过去发展中国家在追求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当中,通常有一种西天取经的心态,发达国家之所以成功,他的经验,他的理论也一定是造成发达国家成功的原因,然后就想照搬发达国家。但实际上给他们造成的结果就是出发点非常好,结果令人失望。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是比较接近的,根据中国的经验提出的理论,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一定会有比较好的参考借鉴价值。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发展中国家都有跟我们一样的梦想,都希望成为现代化、工业化的国家。中国的经验对他们来讲,会比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理论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我们也许能迎来所谓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新的时代、新的世界的到来。谢谢。
主持人:感谢林毅夫教授关于中国经济忆苦思甜的语重心长的,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的精彩。作为论坛闭幕这个环节,受论坛组委会的委托,让我在这里作点总结。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太沉重了,小结都不敢当。我借此机会再多啰唆几句,谈谈自己一点小的感想。
中国即将迎来明年的40周年,如果我们把中国放在几百年的经济史背景下,基于目前中外有据可查的史料记载,无论以国家的总收入还是以个人收入,人均收入来看,中国自1978年以来,对外实行,对内解放市场力量,无疑是中国经济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大,能够的关键。我们这代人并非从书本上了解到这个故事,而是活生生的经历这个复兴历程。
长期来看,40年的复兴之可以说常短暂的瞬间,任重道远,大意不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有条件有机会,有动力,更有责任,对过去进行评价、总结,尽可能客观、、完整地记录它。为了尊重我们的历史,更为了把握美好的日子。十九大指出,中国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问题。这个矛盾其实非常显著地反映在中国经济增长自2010年以来持续下行7个年头的趋势当中。尽管我们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人士可以从很多方面解读这个原因,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能对接市场需求的供给侧产能严重过剩,因为是某些行业的普遍性问题。例如我所了解的我媳妇的老家,他们鞍钢钢材一斤的市价已经和一斤大白菜的价格旗鼓相当。我的岳父很生气,说你们这帮搞的人,搞咨询的人都搞什么玩意儿,为什么会这样子?各种道理其实并不费解,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挡不住的势头肯定是大众消费需求和购买转型,甚至转向,这对中国经济主体生产什么这个命题提出了很重大的挑战。刚才海尔的董事长说,海尔的是什么,只有市场满意的产品才叫合格品。其实凯恩斯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他说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所有目的。
按照经济学的常理来说,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这只所谓看不见的手应该发挥起信息,提供激励的作用,调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市场供需的均衡。难道市场机制真的开始失灵了?其实这个判断我不相信,为什么呢?看经济当下的主要的主体构成,总还有那么多大而又不优的经济主体,依然靠着非市场的先决条件,占据或者垄断着所在市场的半壁江山。最要命的是,他们的供给既无存亡的压力,又无充分的经济动力,或者激励,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反过来,市场机制自然也就无法对他们产生有效的约束力,从而其本来就具有的优胜劣汰的作用。
我个人的观察,我以为类似这样的行业大块头,在中国不在少数。他们当中曾经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也正因为如此,更不应该成为,当今天这个新时代拖中国经济后腿的角色。怎么办?至少有两个可供选择,第一,要么进行的供给侧,尊重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让市场经济融入自己。要么就荣退市场,把资源和机会留给更具竞争力,更具生命力的新兴市场力量,助推中国,促进中国从中等收入卖向高收入可持续更健康的成长。如此退出江湖,何尝不是一个伟大的。
时间确实不早了,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国家发展论坛以聚焦各种发展为旨,对进一步的进行了讨论和展望,先后进行了开幕式,主旨,国家发展中的,国家发展中的世界级的企业,闭幕等五个单元。多位专家领导进行了发言,相信各位参会的朋友,尤其是现在还到最后一分钟的朋友,应该收获良多。本届论坛也揭开了我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系列活动的序幕,我们还发了两本新书,同时还发布了中国区域发展指数。在本次论坛即将结束的时候,代表主办方向我们的协办方方正证券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还有在会议筹备当中为我们提供大力支持的各位朋友和各位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向所有参加论坛的教职工表示衷心感谢。
顺带,元旦即将到来,在这里提前祝愿参加本次大会的各位嘉宾,以及线上观看我们直播的朋友万事如意,期待我们第三届国家发展论坛再见。现在我正式宣布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闭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