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林毅夫在北大国发院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上发表时表示,十九大指出中国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矛盾,这个矛盾非常显著地反映在中国经济增长自2010年以来持续下行7个年头的趋势当中。
林毅夫表示,类似这样的行业在中国不在少数,他们当中曾经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也正因为如此,更不应该成为,当今天这个新时代拖中国经济后腿的角色,例如钢铁行业。
林毅夫认为,这些行业至少有两个可供选择:第一,要么进行的供给侧,尊重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让市场经济融入自己。:第二,要么就荣退市场,把资源和机会留给更具竞争力,更具生命力的新兴市场力量,助推中国,促进中国从中等收入卖向高收入可持续更健康的成长。
林毅夫:各位嘉宾,大家好。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现在,已经快10个小时了。大家还在讲堂这个地方等着我来做报告,我常受到鼓舞。时间已经很长,而且有限,其实不仅是说我不需要介绍,在座有不少听过我的课,没听过我的课也在报上看过我的观点。中国有一句话,温故而知新,所以把讲过的话再讲一次,说不定对各位还是可以有一些。
很高兴能够来做最后一个题目,中国的跟中国的奇迹这个题目。因为明年就是40周年。我认为40周年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值得我们庆祝的一个日子。在上课的时候我常讲,我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第六代知识。第一代大家知道,是推动洋务运动的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第二代是推动戊戌变法跟主义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第三代是推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等。是五四运动以后,进入大学毕业以后,参加社会主义,当然也参加抗战的那一代。第五代就是1949年建国以后,进入大学,然后毕业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那一代。第六代就是我这一代了,1977、1978年开始恢复高考,那段时间进入大学,毕业以后参加的这一代。
跟前面五代知识来比,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是最幸运的。因为就像十九大习总的报告里面提到,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在十九大总能讲这样的话,最主要的原因是这40年的贡献。
在这里我想跟各位忆苦思甜一下,其实经过前面五代人的努力,在1978年,我们刚刚要的时候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我们在1978年的时候,人均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5美元。大家知道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国家,当年他们P平均数是490美元。我们连世界上最聘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的平均数都没有达到。我们出口和进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也就是我们90%以上的国民生活国内生产总值跟国际经济是不相关的。当时81%的人生活在农村,84%的人生活在国际上一天1.25美元这样的一个生活标准的贫困线年,我们平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6%。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还不曾看到以这么高的增长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而且是在人口这么多的国家,这么穷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所以把这40年称为中国的奇迹,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形容词。
经过这38年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2.3倍,去年我们人均P达到8100美元。我们的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总量,按市场汇率计算,1978年的时候,我们只占世界的2.3%。去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4.9%。这段时间里面,经济增长非常快,对外的速度也非常快。可以用贸易增长来衡量,从1978到2016年,我们平均每年的贸易增长速度是14.8。经过这样的一个快速增长,现在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我们现在也是世界第一大贸易体,在这个过程当中,超过7亿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困事业做出较大贡献。过去40年当中,全世界减少的贫困人口70%来自于中国。如果把中国的贫困人口扣除掉,世界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有增加。而且我们是唯一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市场经济体。
正是由于这40年的成绩,我们才能说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成绩怎么取得的?跟有关。但能不能简单地讲,就是带来的成绩呢?因为我们知道,在80年代、90年代,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那么不仅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其实从80年代、90年代以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但是他们出现的情形,正好跟我们相反。同样的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是经济的崩溃,停滞,危机不断。有些经济学家用很仔细的统计数字计量方法做比较,发现这些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90年代平均的增长速度低于60年代、70年代。而且危机发生的频率高于60年代、70年代。因此,把80年代、90年代称为发展中国家在转型期的时候是一个迷失的20年。
我们取得的成绩不仅是说跟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型不一样,我们采取的转型方式,在80年代、90年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方式。今天早上蔡昉教授做报告的时候说,有一个诺贝尔获得者,还有一个大学的教授,他们老在写文章说中国经济要崩溃。而且这不仅是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其实在80年代、90年代,在国际上充满着中国崩溃论。而且这个观点也不只是80年代、90年代,其实在国际上隔几年就说中国经济要崩溃了。
中国经济怎么崩溃?所以中国有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觉得国家发展研究院从这个论坛开始,明年一整年的时间,要来组织各种,来讨论中国这40年到底有什么经验教训。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时间有限,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以后,我们这一代人终于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为什么在1978年经过五代人的努力,但是在1978年的时候,还那么贫穷,中国以经济总量来衡量,界上只有2.23%,为什么?经过那么多代人的努力没有任何成就。同时也想探讨一下,其他转型中国家为什么他们的表现跟我们有天壤之别呢?在这个讨论的基础之上,也许我们可以总结一些对未来发展有价值的一个经验教训。
为什么以后,经济能够发展那么快?大家知道徐水招聘网!我在研究发展经济学,现在也在推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第三波需求。其实经济要发展快,仔细想起来,对我来讲,我已经讲了好多年了,是后发优势。为什么呢?经济发展代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不能只靠印钞票,我们的经济规模增加了52倍是真实的增长。这只能靠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怎么实现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呢?一个是企业要不断地技术创新,让每个工人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第二个,要不断地企业转型升级,把劳动力、资源、资本,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往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去转移。我们知道农业附加价值比较低,附加价值比较高的是制造业。很多大量的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制造业中,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长的两个主要机制。
这两个主要机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都是公平的。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发达国家从工业以后,他们的技术在全世界一直都是领先的,他们产业的附加价值在全世界一直都领先。他们的技术和产业都是在国际技术和国际产业的前沿。他们要技术创新只能自己发明,我们知道发明投入成本非常高,风险非常大。发达国家发明的提高速度非常稳定,每年都是2%,如果加上人口增长等等,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来,每年的增长速度就是2%。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由于我们比人家技术要差,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在商品生产的时候,你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就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你进入的行业的附加价值比现在的附加价值高就是产业升级,不见得要新发明,只要把他国家用过的成熟的技术和产业,只要他的技术比你好,他的附加价值比你高,你进入的那就是创新产业升级。在经济学上把这种可能性叫做后来者优势,比较低的人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有优势。
你如果用引进的方式,成本会比自己发明低,风险也会比自己发明低很多,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的话,它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比发达国家高。但能高多少呢?理论上只能说高一点,但高多少是一个经验。从经验上来看,二次世界大战后,200多个经济体,有13个经济体来加速经济增长,取得每年7%或更高,持续25年时间的快速经济增长。我们之后,成为这13个经济体当中的一个。我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后来者优势,或者后发优势。
如果后来者优势让我们之后经济发展这么快的理由,这个后来者优势应该从鸦片战争后,或者工业以后一直都存在。但为什么只有在1978年以后,我们才利用后来者优势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道理我觉得是我们主动放弃后来者优势。为什么呢?因为从鸦片战争后,我们一直希望快速地赶上发达国家。这个意愿就是在50年代的时候,我们提出的,希望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怎样才能超英赶美呢?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民富国强。要让一般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跟发达国家一样高,希望我们的国家跟发达国家一样强。
怎么样才能够让我们一般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跟发达国家一样高?那应该劳动生产力水平跟发达国家一样高。如果劳动生产力水平跟发达国家一样高,你的产业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国强就必须有军事工业,发达国家的军事工业就是靠发达国家最先进的工业生产的。所以在50年代,我们从鸦片战争后,社会,取得稳定,提出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但是这些经验在发达国家是最先进的,它至少有专利。你如果要取得这些技术,要交很高的专利费。更重要的是你交专利费,人家也不把技术给你。如果你要发展这种产业,你就必须自己去发明这种技术,自己发明这种产业。这样就是放弃了后来者优势了。
而且问题还不只在这个地方,因为那些先进的产业,资本非常密集,而当时我们是一个一清二白的农业社会,资本非常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你想发展资本非常密集的产业,在资本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它是没有比较优势的。这些产业当中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当中,它是没支撑能力的。在这种状况下,你就必须给它补贴。补贴就带来了对市场的各种干预和扭曲,造成资源错误配置。我们60年代,70年代卫星,但是我们的效率非常差,收入水平也非常低。只有到了1978年的以后,我们改变了发展的方式,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出口产业。这些产业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所以能形成竞争优势。然后能形成竞争优势以后,就占领国内国际的市场,然后就创造了利润,积累了资本,积累了资本以后,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利用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