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6-11-08 14:08

报告|峰瑞资本:那些穿越经济周期的爆品零食有一个共同的秘密(2)

酸奶从生产到货架都由自己的工厂完成,外包,数年内生产设备及仓储空间规模化,支撑周产量数百万瓶。 公司得到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建新工厂,长期来看边际成本更低,随着供应链效率提升,且定价不变,获得的毛利水平不

  酸奶从生产到货架都由自己的工厂完成,外包,数年内生产设备及仓储空间规模化,支撑周产量数百万瓶。

  公司得到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建新工厂,长期来看边际成本更低,随着供应链效率提升,且定价不变,获得的毛利水平不断增高。

  早起的供应链投入支撑Chobani迅速壮大,后又反过来通过规模效应,提高供应链效率,新品类供应链必需重塑流程,让后来进入者处于被动。

  ▌Chobani纯靠线下销售,受益于美国线下零售连锁化程度较高

  中美零售渠道的核心区别:在连锁发达的美国,创业公司可以通过线下渠道迅速铺开销售渠道,从而覆盖全国,在区域割据、终端分散的中国,线下速度必然受限,互联网是快速发展的几乎唯一可能性;

  产品自成立开始,进入主流超市以及杂货店销售,专售“健康食品”的特殊渠道;Chobani价格低于1.5美元,这比美国传统酸奶的定价要高一些,但是远比美食商店售卖的欧式酸奶便宜;

  ▲Chobani自始都进入主流商超渠道。

  Chobani起步初期,消费者对品类及产品的认知度均不足,这些不足后来通过主流渠道与消费者大量接触的场景而得到弥补,逐渐进入主流消费视野,建立消费者认知;

  抓住消费者“想要吃的更健康”的痛点,将其作为产品定位,利用极富创意,吸引眼球的广告加深消费者印象,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扩展品牌内涵;

  4绿山咖啡:过去十年比星巴克增长更加迅速的咖啡企业

  绿山咖啡(GreenMountainCoffeeRoasters)1981年成立于美国,在实现公司转型之前,绿山咖啡的主营业务是出售咖啡豆。2006年,绿山咖啡收购了发明胶囊咖啡机的克里格公司,获得其单杯咖啡机及K杯业务,成为绿山咖啡业务最重要的转折点。同一时期,绿山咖啡股价3美元左右,2011年9月为111美元,5年间累计涨幅达到36倍。2015年12月,被财团以139亿美元估值收购。

  ▲绿山咖啡。

  ▌财务数据(2015/12)

  收购价:$139亿

  财年收入:$47亿

  市场份额:占胶囊咖啡机市场80%

  如今,美国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胶囊咖啡机。在的家庭和办公室,每天都会消耗掉300多万个K杯。绿山的销售收入中有近三分之一都来自于直接向办公室销售咖啡。

  在美国,有着成熟的咖啡消费习惯。60%的美国人每天都喝咖啡,平均一天1.85杯,每年在咖啡上的人均消费约320美元。在这样一个巨头林立的成熟市场,绿山咖啡何以能够迅速崛起,一度成为市值超过星巴克的咖啡公司?

  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值得考虑:

  ▌通过小的技术创新解决用户痛点,改变用户习惯,形成咖啡饮用方式新的入口。

  胶囊咖啡诞生之前,喝咖啡主要有以下方式和痛点:

  速溶咖啡(口感差)

  咖啡店(需外出,受限于特定场景)

  传统咖啡机(清洗、称量操作麻烦)

  绿山咖啡1998年投资并于2006年收购的克里格公司,通过发明单杯咖啡和胶囊咖啡机,解决以上咖啡饮用过程中的痛点:

  K杯+胶囊咖啡机制作流调“不用磨咖啡豆、不用称量、不用清洗、杯底无残渣、每次正好冲一杯,而且从来不用掂量是否放多了材料。”

  K杯+胶囊咖啡机解决了传统咖啡的痛点,成为咖啡新的入口。

  ▲K杯:果冻大小,置入专用咖啡机,按下按钮后,咖啡机会精确控制水量、水温和压力,冲出一杯咖啡,一次性使用。

  ▌核心消费场景清晰(办公室),渠道专注,从而避开星巴克等巨头竞争

  1998年,绿山关闭了所有零售店,改为与批发商合作,进驻了埃克森美孚加油站和StopShop便利店。

  早期还进入了史泰博600家办公用品超市,并进入其邮购目录,通过这个渠道输送超过45万公斤的咖啡。

  后来,绿山公司又进入美国东北地区数以千计的办公室,大多数企业都很乐意安装绿山的咖啡机,因为这有利于避免员工以“办公室咖啡太难喝”为由溜到外面去喝咖啡。

  ▲某企业的咖啡台

  ▌培养了用户在室内消费“单杯咖啡”的新习惯后,绿山咖啡还建立了以“one-cup”为核心的行业标准,将生态布局到单杯饮品产业链上下游。

  克里格的胶囊咖啡机不仅仅可以冲出咖啡,还自立成单杯的平台形成生态。

  雀巢、可口可乐等计划推出“ONE-CUP”果味固定饮料也可以放在绿山的咖啡机上使用,一次性可冲出一杯果汁或可乐。

  适用于胶囊咖啡机冲泡的“K杯”成为行业标准,合作伙伴需要为每个K杯包装支付6美分的许可费。

  ▌如同吉列“剃刀-剃刀片”商业模式,绿山运用“咖啡机K杯”商业模式

  2008年,绿山售出98万台咖啡机,10亿个K杯。

  早期每台咖啡机仅售100美元左右,不盈利,如同吉列在剃刀销售不盈利,通过耗品(剃刀片)盈利。

  主要靠销售K杯赚钱,24杯装的K杯通常卖12美元,相当于每杯0.5美元。

  5ToSumUp

  ▌核心逻辑:大品类的差异化

  三家公司实质上崛起逻辑一致:功能饮料是饮料大品类的替代性差异化新品,希腊酸奶是酸奶大品类中的配方差异化新品,绿山胶囊咖啡机是大品类中的技术创新差异化新品。

  大品类本身有足够广泛群众基础,食品创新需要符合长期形成的社会口味习惯,脱离口味基础的标新立异可能起来快,热潮退却也快。

  抓住品类趋势进行差异化,在新的细分品类潮流起来时获得先发优势,是较小企业得以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软性瘾品(咖啡、茶、巧克力、酒等等)更有可能穿越长周期

  食品流行容易来去匆匆,需要寻找能够穿越长周期(至少10年)的品类。MonsterBeverage、Chobani和绿山咖啡均已经获得10年或以上的流行时间。

  历史多次证明,软性瘾品能够穿越消费变化的长周期:美国1929年大萧条时期,容易使人上瘾的烟草、烈酒、咖啡等行业仍然能够保持增长。“人在年头不好的时候会放弃很多必需品,却绝不会想到要戒掉自己的坏习惯。”

  以咖啡为例:人类容易对咖啡上瘾背后存在复杂生理心理及社会原因:生理上刺激神经质递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非正常分泌,引发快感;心理上咖啡成瘾与醉酒很像,是一种“仪式性麻醉”。喝咖啡本身让消费者认为可以保持和专注、工作效率。

  (:[1]10年117倍,美国功能饮料Monster的[2]TheAmericanenergydrinkcrazeintwohighlycaffeinatedcharts[3]SafetyConcernsHaventSlowedEnergyDrinkConsumptionForUSParents[4]绿山咖啡:卖杯子的咖啡巨头[5]咖啡界的低调巨头,绿山咖啡的[6]GrowingaStart-UpWithoutOutsideInvestors。峰瑞资本消费组实习生咸金彤、谢昀廷、黄诗琪、张可玉对此文亦有贡献。)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