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現在放在財經會議面前的有三個問題:第一,明年的財經工作方針。第二,明年度的財政概算。第三,財經工作中的若干具體問題,如紗布〔5〕的供銷,農產品及土產的收購,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調整,財政制度和財經紀律的建立,以及貿易工作計劃的制定,等等。
今天隻講第一個問題,即明年財經工作的方針。這個問題的性質,是屬於財經工作中的,需要首先弄清楚。現在分下面幾點來說明。
明年財經工作的方針應該放在什麼基礎上
現在美帝侵朝戰爭擴大,估計時局的發展可能有三種不同的情況:(一)鄰境戰爭,國內平安﹔(二)鄰境戰爭,國內被炸﹔(三)鄰境戰爭,敵人在我海口登陸,全國卷入戰爭。我們的對策,暫以第二種局勢為基點。雖然炸有先后,有大小,其基本情況是一樣的。如果時局隻變到第一種情況,則我可應付裕如﹔如果時局變到第三種情況,則財經對策需要另行討論。但目前先把基點放在第二種局勢上,對將來另制第三種局勢的對策,也不矛盾。簡單地說,就是把明年的財經工作方針放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基礎之上,與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復經濟的基礎上完全不同,表現在財政上就是要增加軍費及與軍事有關的支出,同時各種收入也必然要減少。這就是應付第二種局勢對策的主要點。
財政工作的部署應該分別先后
戰爭第一,這是無疑問的。一切服從戰爭,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沒有戰爭的勝利,其他就無從說起。現在爭執之點,在於何者是第二,何者是第三。這種爭執,在過去各個時期未曾發生過,也不會發生。我以為第二應該是維持市場,求得金融物價不要大亂﹔第三才是其他各種帶投資性的經濟和文化的支出。
為什麼要把市場列在第二,而且寧可削減經濟和文化的支出以就市場呢?從上、經濟上來說,我們現在已非過去的時代,既非延安、太行山、阜平時代,也非哈爾濱、張家口時代〔112〕。延安時代我們絕大部分是在農村中,隻佔有一部分小城市,財政來源主要是依靠公糧〔25〕,支出主要是軍隊及供給制〔113〕干部的生活。當時的經濟,主要是分散的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經濟,大部分系自給自足,所以市場物價問題對生產和人民生活影響不大。即使城市物價波動,對農村也無大關系。在哈爾濱時代,雖佔有大城市了,但當時還談不上恢復經濟,全部財政收入,支持戰爭還不足,也就無力支持市場,穩定物價。而且,城市工資勞動者數目不多,市場物價不穩,關系並不很大。在經濟支出中最多能保証鐵通車,維持交通,還無法做其他的事。現在不同了,我們已佔有全國大、中、小城市,全國交通已經恢復,財經已經基本上統一,而且城市經濟已有了一些基礎。半年來物價穩定,在上、經濟上都起了好的作用。因此,凡是對於市場物價穩定有影響的,我們應該慎重地來考慮。
其次,我們的經濟還無鞏固的基礎,還很脆弱,物資儲存也很少。如果敵機來轟炸,可以隨時引起物價風潮。我們手中無物資,平抑不了漲風,上很不利,而且會影響軍事。這個弱點,如果被敵人看到、抓住,就會用此法我們。物價波動以后,稅收便要減少,公營企業〔12〕收入也要降低,逼著財政增加發行。發行一千億元〔2〕。抵不上一億斤小米〔58〕,結果還要不斷追加。去年的物價波動〔74〕,使城市居民受到損失,城鄉交流受到阻礙,財政、金融、貿易的周轉失去正常,為害很大。今年三月,統一財政,收支接衡,金融穩定,工商業得到調整,加以秋后農業豐收,農民購買力提高,到今年九十月,各城市都熱鬧起來,工商業開始活躍,稅收增加,一個錢頂一個錢用,市場物價穩定,工人不需要救濟了,工商業家又喊“毛萬歲”了。這說明,廣大人民,大多數的工商業者,願意市場物價穩定下來。從今年初財經統一〔106〕到調整工商業〔94〕,由調整到現在的初步好轉,証明了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之內,力爭市場物價穩定,非常重要。這是財政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我們所用的方法是求得收支平衡,削減以至消滅赤字,而不是用多發鈔票彌補赤字。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市場物價的穩定。
在戰爭中是否能夠保持市場物價平穩呢?我們還沒有把握。因為即使財政上求得平衡,金融穩定了,而物資的供應發生問題,運輸發生問題,市場物價還要波動。這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矛盾,時間遲早之間的矛盾,在戰爭時期是很容易發生的。但是,財政金融平穩了,市場物價的平穩便有了基礎。如果金融與物資都發生問題,物價波動程度將更大,更難以控制。所以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物價波動中的金融因素,也就是力求在財政概算上,盡量多收,盡量少用,使其沒有赤字。如果赤字削減不了,也隻能是因為軍事上的緊急需要。除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不應該允許有赤字。沒有錢可以不辦,可以緩辦。在財政收支不平衡時,雖然可以向外借款,但數量少而且困難。發行公債,根據上半年經驗,也搞不了多少,而且工商業家意見很大。因此,隻有靠發行鈔票。在戰爭中大量發鈔票是很危險的事,其后果在物價上立刻可見。因此,我們這種對支出用“削蘿卜”的辦法,對收入用“擠牛奶”的辦法,在財政和經濟上都會有利。
帶投資性的支出列在第三,就是說,要在照顧第一、第二之后,剩有多少錢,便辦多少事。總之,以沒有赤字為原則。如果為了戰爭,為了軍事,維持不了市場物價穩定怎麼辦?那也無辦法,因為戰爭是第一。做了第一才可以做第二,做了第一和第二才可以做第三,而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財政上的各項支出,必須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便會一事無成。我們要集中力量,把財力使用在主要方面,解決主要問題,這和作戰是一樣的道理。今年二月財政會議〔64〕時提出的財政預算,赤字很大,以后決心縮減,困難克服了,也沒有餓。最近決定凍結國營企業存款,大家決心去做,困難雖多,結果也做到了。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還很困難,干了二十多年,還要苦一段時間。農民的負擔,不但不能減少,還要增加一點。這都是不得已的辦法。
在這裡還要重復說明一下,什麼叫戰爭第一。過去在地方系統中做黨的工作,做工作,主要是在做戰爭后勤工作。黨委實際上是后勤部長。說高級干部沒有戰爭第一的觀點,這不合事實。現在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有些同志可能注意得還不夠。戰爭第一的觀點表現在財政上,即是在預算上要盡可能滿足戰爭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從軍事系統做后勤工作的同志來說,戰爭第一,不能採取有多少用多少的“包用”辦法。如何用,用多用少,用遲用早,要詳加審核,而不是“報銷”完事。因此,一方面要做到戰爭第一,另一方面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使用,才能滿足軍事上的要求。
在財政上,經常存在著要多和要少、要早和要遲的矛盾,這是正常的現象。這是局部與全局的矛盾。最后的決定,要求局部必須服從全體。
削減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投資
經濟建設的投資,要規定這樣一條原則:對直接與戰爭有關的軍工投資,對財政收入直接有幫助的投資,對穩定市場有密切關系的投資,這三者應該予以滿足。除此以外,應加以削減和收縮。
來日方長,經濟建設推遲一下是可以的,也是不得已的。因為戰爭不由我們決定,美帝國主義不許我們建設,不是我們自己願意如此。在任何一個國家的財政方針上,都不可能又戰爭又建設,不可能兩者並列,兩頭兼顧。有些建設可以發展,應該發展,如軍工,那是直接為了戰爭。等戰爭結束以后,才能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我們現在可以做各種准備工作,如資源調查、干部訓練等等。是否有人不樂意呢?有的,但不能搞“情緒投資”,即以國家投資去照顧某些人的情緒,這是完全違背我們經濟建設的目的的。
文教衛生、公用事業以及軍政經常費用,也應大大減縮。在建設投資中,對投資數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所謂投資一億斤小米是表示什麼呢?一億斤小米即是七萬兩黃金,或五百萬塊光洋〔18〕。所謂一億元人民幣是表示什麼呢?一億元人民幣折合戰前五千塊光洋,或七十兩黃金。過去農民過年,夢想“黃金萬兩”,也不過是一千四百萬斤小米。
增加財政收入
平衡收支要從各方面想辦法。要向地方上打點主意。明年要求地方收入上解一部分,如地方公糧附加〔71〕及地方企業收入,要繳中央一部分。另外,這次擴大地方武裝的開支,也要由各地自行解決。還要向農民求援。我們現在的統一戰線有四大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工人現在還窮,文化人現在也不能再緊褲帶,民族資產階級今年上半年買了二十億斤小米的公債,也不大了。農民人數最多,在土改〔85〕后或減租后,已得了好處,雖然他們的生活水平還低於工人,但隻要國家收買其農產品和土產品,他們的購買力便可以提高。而且,東北農民在工農業品價格剪刀差上所受的損失,現在較過去已大為減少。過去一噸糧食隻換零點八匹布,以后提高到二匹布,今年初加到二點八匹布,現在調整到二點五匹布。而在關內,以天津為例,一噸糧可以換到六匹布,比關外已經好多了。這說明,向農民求援是可能的。
各級及稅收機關要加緊收稅。地方漏稅百分之十五到三十,這個估計不算多。漢口市檢查了一下,各月一般漏稅在百分之三十。應該想辦法堵塞這個漏洞。做好了,也是一筆很大的收入。因此要加強稅收機關工作,提高稅務人員的質量。
某些民用必需品,如紗布〔5〕,可以實行統購統銷。隻要保証資本家的一定利潤,按照供銷情況實行合理的統購與配售,增加統銷稅〔114〕,國家又可以增加一大筆收入。
二
這次會議討論確定的明年財經工作的方針,中央已經基本上同意。為了貫徹這一方針,應該反復考慮這樣兩個問題:在農民那裡多取幾十億斤糧食行不行,農民是否負擔得起?國防第一,又要維持市場,使金融不大亂,能否做得到?
關於第一個問題。這次會議所確定的增收措施,如增加公糧附加〔115〕,征收契稅〔116〕,酌增若干種貨物稅、進口出口稅等等,共有幾十億斤小米。這些大部都落在農民頭上,農民會不會不滿意?這是必須考慮的。要農民拿得起,我們要做一件工作,就是實行近地交流、全國交流、內外交流,讓農民銷出農副土產品。隻要能夠把農副土產品銷出去,農民就可以負擔起來。比如,一戶農民養一隻母雞,一年下二百個蛋,把它銷出去,每個二百五十元(城市價五百元),就可以收入五萬元,合五十斤小米。從五十斤中拿出十幾斤,這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幫助農民銷出農副土產品,是國家取得稅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