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7-01 09:42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

格雷迈恩,周郢,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燃烧军团的远征,药佛王,洛克王国奇妙屋封印,亚当夫妇下车,福建师范大学排名,西沙沉船,一二九运动演讲稿

  10月10日,皇家科学院公布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普林斯顿大学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以及纽约大学托马斯·萨金特 (Thomas J.Sargent)最终分享1000万克朗(约合979万元人民币)金。

  纽约大学托马斯·萨金特 (Thomas J.Sargent)一直是预期学派的人物,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教授 (Christopher Sims) 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和应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详细]

  诺贝尔经济学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截至目前,经济学得主多是美国(包括以出生地、归化途迳取得美国国籍者)。

  ·医学:美国人布鲁斯-巴特勒,人朱尔斯-霍夫曼,人拉尔夫-斯坦曼。

  ·物理学: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和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

  ·化学:以色列科学家-舍特曼,因发现准晶体。

  ·文学: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

  ·和平: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活动家莱伊曼-古博薇及也门活动家卡曼

  皇家科学院决定把2011年的银行诺贝尔经济学颁发给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以表彰“他们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的研究”。

  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二人的获理由二人解释了是什么让世界经济形势至此,下一步全球宏观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政策将作何改变。二人所开创的研究方释了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什么。

  这两位获者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开创性工作已经界范围内被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所采用.....[详细]

  许小年:萨金特与卢卡斯同为预期学派创建人,主张政策无效论。对任何一项政策,经济人都会调整自己的博弈策略,调整的结果是使政策失效,即中国人讲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预见到下有对策,的最佳政策是"不",无为而治。....

  汤森透公布了年度汤森透引文桂冠得主名单,以预测将于10月公布的诺贝尔科学和经济学类得主,名单上的科研人员将有可能成为各项诺贝尔的有力争夺者。自2002年起,共有21位引文桂冠得主赢得诺贝尔。

  中国曾获提名的有蒋硕杰、杨小凯、和林毅夫四位经济学家,前两位已经去世,目前呼声最高的人是林毅夫。林毅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目前受聘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个曾有很多诺贝尔获得者。他曾两获中国经济学研究最高—孙冶方经济科学,林毅夫被认为是中国离诺贝尔最近的人。[详细]

  中国经济学家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公务员或财政供养的事业型单位,依据工作需要研究经济问题,如马洪、薛暮桥、范恒山、陈淮、王忠明、左大培等。一类是在高等院校,如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周其仁、钟伟、赵晓、杨帆等。再一类就如华生、王育琨等,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跨领域研究者。他们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客观困难,制约着中国经济学家向诺迈进的步伐。[详细]

  茅于轼表示,做学问一是要有财力,二是要思想。这两个条件美国都充分具备,与之相较,中国虽然现在有了些财力,但是思想方面还欠缺创新性,所以获得诺“至少还要20年。”茅于轼说,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国的经济学者缺少创新性思维是中国无缘诺贝尔经济学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的科研还不利于培养出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详细]

  中国经济学家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并不等于中国经济学家没有骄人业绩,更不等于说中国经济学家不成功。诺贝尔经济学要求技术性和理论原创性兼备,而中国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或者是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者(比如高鸿业和厉以宁等),或者是更多地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原创(比如薛暮桥和吴敬琏等),因此不被诺贝尔青睐也情有可原,尽管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甚至经济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详细]

  2010年10月11日19点,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授予三位经济学家,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美国西北大学戴尔·蒙特森(Dale T Mortensen)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英裔塞浦斯籍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他们因研究存在寻找成本的市场,其理论在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应用而获。

  按照传统经济学假设,完美的市场没有寻找摩擦,也就是买方和卖方能很经济容易找到彼此。但是,现实并非理论假设那么完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均衡的价格和数量,传统经济学的方法都不能适用。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就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政策。基本的思想是既然“搜寻”这件事情本身有成本,并且会影响买卖双方的行为,那么就应该将“搜寻”本身当成一个商品,建立一个搜寻市场。[详细]

  戴蒙德等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非劳动力市场。比如住房市场。中国目前存在很高的空房率,也存在很多人没有住房住的问题。如何降低空房率?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提高经济适用房,或者廉租房,或者两限房的供给水平?(这相当于制造就业率)还是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完善住房的投资,销售和租赁?[详细]

  戴蒙德教授是现时真正配得起诺贝尔项荣誉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将使那些基于高效市场假设构建漂亮数学模型、并被实践者对世界造成巨大的“聪明人”黯然失色。与理论世界不同,现实世界的表面崎岖不平,绝不光滑。忽视现实因素可能是致命的,正如上一场金融危机所验证的那样。[详细]

  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同获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奥斯特罗姆成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获理由:给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获理由是:“对她在经济治理,尤其是对公共资源作出的贡献”。

  给予威廉姆森的获理由是:以“经济治理分析,尤其是企业边际领域方面的贡献。[详细]

  1953年2月出生于纽约长岛,,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

  获理由: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学成就在国际贸易、支持经济全球化,而他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汇率理论,以及依据这一理论对东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预言。[详细]

  这三名美国经济学家分别是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 分别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大学任教。

  获理由:“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详细]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菲尔普斯甚至是中国经济学界很熟悉的经济学家。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到的十大经典经济学理论中,菲尔普斯就贡献了其中一个。

  获理由:菲尔普斯为何问鼎?经济学家梁晓民认为,应该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突破。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学界流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是反相关的关系。菲尔普斯证明了此有一个关键的缺陷——只适用于短期,而不适用于长期。[详细]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由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分享。

  获理由:皇家科学院说,两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是因为“他们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博弈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企业进行决策的工具。[详细]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