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據指城市旅游投資 文化資源成為評價指標
除了觀光,休閑度假潛能將成為旅游投資最大的考慮因素。
原標題:數據指城市旅游投資
近年來,旅游投資成為投資界的熱點,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國旅游直接投資達5144億元,同比增長26.6%。旅游投資在大熱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業外資本盲目進入,導致爛尾工程,借旅游和文化之名行商業地產之實等,而對地方而言,在中央嚴控地方債務風險的要求下,地方旅游融資的難度也在逐漸加大,對於地方來說,應該如何改變融資策略,真正吸引優質資本?而對有志進入旅游界的投資商來說,又應該如何判斷哪些城市值得投資?近日出爐的《2013中國城市旅游投資競爭力報告》給出了一些答案。
文化資源成為評價指標
據了解,《2013中國城市旅游投資競爭力報告》對我國345個地級以上城市(含省直轄縣)的旅游投資競爭力進行了系統分析與評價。其中,對中國城市旅游投資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達到60余項,涵蓋自然資源、交通區位、市場分布、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和旅游政策等關鍵信息。
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表示,這份報告充分借助了大數據。以“氣候舒適度”一項研究為例,報告搜集整理了全國707個氣象台站30年來的統計數據,分析了各城市的氣溫、濕度、風速、日照等多種要素,最終計算出溫濕指數、風效指數、著衣指數。
所以,對於投資商而言,可以借此比較直觀地看到一個城市所具有的旅游資源要素,對於投資決策形成參考。比如,某投資商欲開發旅游地產項目,對地塊的要求是:海拔100米至600米之間,周邊海灘類型為“沙灘質”,氣候舒適度全國排名前五十,每年舒適期不低於5個月,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不低於10%等,可以通過對數據的直接比對,快速尋找到這樣的地點。
今年是該報告第二次發布。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對城市旅游投資競爭力的評價體系中新增了文化資源相關要素。吳必虎解釋,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歷史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古村古鎮旅游等越來越受歡迎,文化資源稟賦已經成為評價城市旅游資源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將分析文化資源的量化指標。在該報告中,增加的文化資源指標主要是看一個城市有多少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世界文化遺產的類型,少數民族人口所佔比重,、道觀等的空間分布,飲食文化類型等。
休閑度假產業將成主流
該報告對2013年的中國城市綜合旅游投資競爭力進行了排名,排行榜共分為三類,分別是觀光旅游投資競爭力、休閑旅游投資競爭力和綜合旅游投資競爭力。記者注意到,除了、杭州、三亞這樣的老牌旅游名城仍穩居前列外,像泉州、紹興、煙台等不太知名的城市這次的排名前進很大。吳必虎認為,這類城市雖然在觀光游資源上並不十分突出,但卻具有一流的休閑度假資源,未來競爭潛力很大。
“我國中產階級的數量越來越大,他們是未來新的休閑度假的主要消費主力,這個群體在未來20多年內一直會穩健增長,隨之帶動休閑度假市場穩步增長。”吳必虎說,“未來,觀光游市場仍是常態,每一代人的旅游都先從觀光開始。但對於投資商而言,投資休閑度假就等於同時投資了觀光游兩個市場,因為休閑度假產品設計中一般會有觀光游內容,所以,休閑度假投資是雙向的,而觀光游投資是單向的,我們更鼓勵投資商進入休閑度假市場,風險相對較低。”
對於目前正在熱潮的旅游綜合體投資,吳必虎認為,優質的旅游綜合體一般處於距離城市中心兩小時車程的地方,必須為游客提供6至7天的度假產品,一般投資期長達15年。如馬來西亞的雲頂有兩個主題公園,熱帶地區的室內滑雪場、跑馬場、購物街、賭場等,是真正的旅游綜合體。而國內還沒有出現類似的旅游綜合體,吳必虎坦言,目前國內所謂的旅游綜合體大多實質上還是商業綜合體,仍以出售房產和百貨銷售為主。
對此,吳必虎建議,地方應該這種現象,並改變融資策略,對旅游綜合體要有完整和詳細的規劃,向投資商列出綜合體中的所有項目,要求投資別墅、公寓等房地產的投資商必須同時完成若干個度假產品的投資,這樣投資商就不會隻投資賺錢快的地產項目,而不願意投資回收期長的度假項目,搭配好了瘦肉與肥肉。
而知名旅游專家魏小安則認為,旅游目的地要想長久發展,應該綜合3個中心,即吸引中心,這需要長線投資和經營,短期內不賺錢,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利潤中心,目前國內的成熟模式仍主要以房地產配套為主﹔文化中心,應從產業鏈角度考慮,形成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
同時,魏小安提醒,並非每個地方都適合建設旅游綜合體,尤其對於交通條件不便的西部地區,地方更要地分析和判斷本地的旅游優勢,不要盲目追風,他建議,西部地區更適合開展特種旅游項目,如攀岩、自駕車拉力等。魏小安預計,隨著休閑度假游的快速發展和西部地區交通的改善,未來北疆地區如伊利、阿拉泰等城市的旅游潛力很大。
習任國安委打斷朱?基留守婦女性壓抑吉軍方擊斃武裝從廣電撤防油價25日起下降馮小剛春晚審查發火李天一案判決書曝光美國研發超級3D打印日本現地震烏賊男怕碰疼病妻睡衣櫃蜘蛛人裸攀張家界男子帶槍赴法院旁聽39平公租房三室一廳新版“死亡証”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