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新政一周年新旧动能转型提速
在政策的东风之下,并购重组很活跃。其目的是鼓励并购重组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型。
去年“9·24”新政后,他在出席一场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时说,股权投资基金助力我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当时他以调研中发现的企业“SHEIN(希音)”为例,分析股权投资基金如何全周期培育跨境电商出口平台,为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集群“走出去”搭建渠道。
最近这些天,陈文辉又有了新案例: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增资和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卓驭科技35.8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中国一汽通过CVC(企业风险投资)布局自动驾驶赛道,最终实现股权收购与产业转型。”在9月26日举行的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陈文辉强调,金融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不同时期金融服务的形式有所不同。“当下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这一金融服务形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也是“9·24”新政一周年,彼时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如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并购六条等,被业内视为资本市场格局重塑的分水岭。在陈文辉看来,股权投资基金正迎来历史性的时代机遇。“从长远来看,并购退出是今后主要的培育方向。”
“2024年以来我们颁布一系列政策,包括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修改的总基调都是鼓励并购重组。”在上述大会,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徐明用一组数据解释政策支持带来的效果:A股2024年全年共披露131单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有58单出现在“并购六条”发布之后,从受理涉及发行股份的并购重组项目上看,在“并购六条”发布之前为29单,9月24日之后两个月,已有38单,超过前3个季度的总和。
更具体的数据是,一年以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共受理涉及发行股份的并购重组72单,相当于2023年、2024年两个完整年度受理数量之和。证监会数据显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累计已有2037家上市公司披露3151单并购重组(以首次公告日统计),同比增长9.9%。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29单,同比增长148.08%。
“在政策的东风之下,并购重组很活跃,我们不但要鼓励重组,还要提升审核效率,丰富支付方式,提高重组估值包容性。”在徐明看来,这些政策都在鼓励并购重组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型。
发布于2024年9月24日的“并购六条”在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步伐。
“这次并购重组业态比较丰富,效率更高,并购重组重点是布局科技创新领域,主要是加速企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对于我国并购重组现状,徐明用“重点突出,方式多样”概括。他注意到,国有资本正加速整合,央国企和地方企业加快重组、整合资源,同时境外并购活动呈现出显着增长趋势。
“政策层面,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目前央企设立的创投基金总规模已接近千亿元。”陈文辉注意到,这些基金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积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形成了产融结合的新模式。
他还提到,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已经发生变化,“有大量的存量资产需要通过并购来解决,未来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渠道还会得到更大拓宽。”
伴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活跃度的提升,不少业内人士发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需求越发迫切,私募基金正成为收购上市公司的新生力量。
此前“并购六条”提出,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明确私募基金重组锁定期“反向挂钩”安排,鼓励私募基金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伴随着资本市场产生,或者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从过去20多年我国PE、VC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资本市场活跃的时候PE、VC肯定活跃。”中泰证券董事、总经理冯艺东注意到,今年前7个月,中基协数据显示PE、VC新注册的规模数超过了去年全年,从投资方向上看也跟资本市场重点IPO(首次公开募股)和并购鼓励的方向高度吻合,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为主。
这位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的老朋友说,如今PE、VC总体运行模式已和过去不同,PE、VC实现了从单纯财务投资者到全产业链、全方位赋能者的角色转变,“IPO和并购对PE、VC来说不仅是作为退出的渠道,实际上对‘募投管退’中的‘募’也起到很强的正面推动作用。”
“以香港市场为例,香港市场今年上半年募资14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七八倍,但是它和A股并购的发生额相比,某种程度上来讲,冲出高点的时候跟我们的并购差不多。”冯艺东说,香港市场更活跃,并购市场对退出来讲是更重要的渠道。
对于未来如何促进资源更加高效配置,让优质企业和各类资金更好迸发活力、实现价值,证监会主席吴清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将从四方面入手,即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以及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
在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方面,他介绍,证监会将以科创板、创业板“两创板”改革为抓手,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
“产业整合将成为主流,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领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完善产业矩阵,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分析,一些“链主”型企业会积极推动并购,“这类企业凭借对产业的深度理解和资金实力,围绕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实施并购重组,能快速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市场生态。”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也在探讨“金融开放与投资新机遇”的圆桌对话中表达自己对“中国并购市场做大”的信心。
在他看来,从资本市场本身来讲,目前并购次数还是太少,国内头部科技公司的并购次数相对较少,产业整合能力仍显不足。
他以“9·24”新政之前的数据为例说,2020年到2023年,我国企业通过并购退出的规模占比较小,“过度依赖IPO会对我们的一级市场,对私募股权基金,风投创投基金发展不太有利。”
他尤其提到当下所处的科技浪潮,“我国科技企业具备走向资本市场、实现产业做大的基础,科技企业如何能够做大做强,如何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这需要通过并购来实现。”
徐明则建议,接下来应当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估值逻辑,提高估值质量,完善制度合理性,提高政策适配度,严格责任追究,打击违法违规等。“要关注并购重组当中的板块定位,对并购重组的必要性进行探讨,不要‘为并购而并购’。”他提到,要关注跨界并购的风险性,审慎对待跨界并购,实践证明跨界并购当中业绩对赌并不是“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