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停烦引衙宿到底怎么回事?
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记者遇到这样一群官兵——花样年华,朝气蓬勃,被高原风霜雕刻的面孔却透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老成”:皮肤黝黑,因任务繁忙顾不上休息时,眼睛里常布满血丝。
熟悉了,他们和我聊起更多的戍边故事。“我们连队除了刚调入的军士外,其他军士都有三等功以上的荣誉”“我们是尖刀营,每次驻训都申请到海拔最高的点位”……每一个故事、每一幅画面、每一张笑脸都是这样鲜活,以至于我想把所有听到的、看到的都记录下来。
翻看了列兵任世富的从军日记,留意到特种兵出身的新任女排长宿昕雨的微信头像,好奇于汽车兵张权那个老古董似的手电筒,听到“老电工”董威讲述作战靴“平底”的缘由……我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我听到的那些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他们的赤诚热爱,可比高原的巍峨,可抵岁月的漫长。
我想,还是请他们来讲讲自己的故事吧,讲讲那些原本埋在他们心底、只有自己知道的奋斗心路,讲讲那些刻有个人印记、却“属于”每一位高原官兵的心语,去了解青春与边防的邂逅,去聆听军人与祖国的约定——
“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有我们驻守边防,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我们的奋斗誓言,是‘青春许诺,只为中国’。”
我拿着手电筒从帐篷里走出来,准备去接班站哨。抬头仰望夜空,漫天的星斗就像电影《深海》中南河船长回忆家乡的景象一样,一条长长的银河横于天际,是那样璀璨、那样神秘。我想,我和战友们也是这万顷银河中的一抹星辉。也许,此时此刻,在不知道的地方,会有人和我一样在为它的美丽着迷。
我们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驻训,条件艰苦。刚上高原时,早上高原反应尤为严重,不仅头疼,四肢也酸痛。为了保证能顺利完成一天的任务,我通常会在起床后,拿起枕边的氧气瓶吸一会儿。其他战友和我一样,也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只是大家都不认怂,都表现得很坚强。
我是一名入伍不久的列兵,但在连队,我和同年兵从未感到被忽视,或被刻意安排更多的任务。恰恰相反,每当急难险重任务来临时,干部骨干都会说,把新兵照顾好,“他们可是连队的宝贝”。
那一天,我早起站岗,寒风将我吹得浑身直打哆嗦。起床号响起后,太阳出来了,暖意渐渐笼罩荒野。听到战友们高亢的口号声,我知道大家又是活力满满迎接新的一天。班长来接我的岗,我让他吃完早饭再来接班。他担负的任务比我们重,我想他肯定比我们更累,吃好早饭,一天工作才有劲头。可班长只是匆匆吃了口饭就按时来接替我。连长和指导员都说过,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把我们“团结成一块钢”。
高原荒芜,可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执行的每一次任务,都在加速我的成长。还记得,短短几日里,我们到过不同的任务点,我不仅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还看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机勃勃,真切领略到边疆的万千气象。如此大好河山,当然寸土都不能让。
由于家境原因,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受到资助。上大学时,我总在想着如何能回报国家。在校园里看到征兵宣传手册,毕业后我选择参军入伍。说是“回报”,其实获得感更多。班长说过,我们能在最好的年华,把青春奉献给祖国,是难得的经历,更是一种荣光。是的,入伍仅仅9个月,我已经明显感受到人生的厚度在增加。我也深深知道,我的军旅路刚刚开始,还要铆足了劲往前走、往远走,绝对不能落下。
我特别喜欢高原的夜,也许是因为紧张忙碌一天后能稍作休整,也许是因为能有机会见到那些“老朋友”——比如野牦牛,会来陪我一起“站岗”。
“月亮悄然从山头升起,从只露出一角,到最后荡开清光、照亮夜空,整个高原都变得明亮起来。我们围坐在一起,感觉自己就是最光荣的守护者,守护着祖国人民的甜美梦乡,守护着身后大地的一片安宁……”
“从特战部队提干,被分配到高原部队,该如何适应这样的跨岗位调整?”2023年到新单位报到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都说特战部队训练苦,可有段时间,我特别怀念在特战部队的日子。攀岩、伞降、爆破……尽管又苦又累,却时刻在挑战自我,充满激情。戍守高原,训练时我总觉得缺少酣畅淋漓之感。一位老班长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高原部队的生活是另一种磨炼,通常‘怨着怨着就干上了,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刚开始,我不以为然。后来,这句话还是在我的身上“应验”。
高原驻训条件有限,很多战友是一人多岗,尤其是一些技术骨干,刚值完班还要接着站岗。由于我管理经验不足,不少骨干默默替我“补漏”,毫无怨言。看到大家忙碌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无论什么岗位都系着责任,只要祖国需要,只要一个命令,我们随时都会冲上去。
回想入伍之初,4次报名应征的我,终于在2019年圆梦。看到我有跑全马的经历,接兵干部来到我家,现场“考察”我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入伍后,我来到向往已久的特战部队,后来因表现优异提干。
梦想照进现实,在军营里成长成才,我还有什么理由抱怨?我努力去适应新的岗位,业务训练遇到难题,就和技术骨干一起加班加点研究攻关;碰到拿手的战术训练课目,我会不厌其烦地教授动作要领;战友们打扑克娱乐,我作为“小白”在旁边为他们充当“氛围组”……
高原的山,高大雄伟;高原的风,狂劲有力。当我看到站立在哨所旁的哨兵时,总感觉他们比山还要高,比风还要有力量。入伍那年,我曾将微信头像换成一张写有“道路对了,就不怕遥远”字样的图片。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哪个岗位都不是终点。山再高、路再远,只要牢记入伍时的那份初心,梦想就会在脚下不断延伸。
我是一名汽车兵,14年的从军经历,汽车、高原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都说高原苦,可在我心里,高原如同一名严厉又有爱的“教练”。每当我手握方向盘,载着人员和物资奔赴预定地域时,就感觉它在指导我该如何过河流,如何越高山,如何战严寒。
这些年,我在高原执行了一项又一项任务,不仅锻炼了驾驶技术,还磨炼了敢打必胜的意志。2019年,我参加国际军事比赛汽车能手项目的一段经历,印象尤为深刻。
赛前适应场地时,为了让速度更快,我出现了两次失误,一抹阴影笼罩心头。“雪域高原上,什么样的情况没遇到过?什么样的地形没穿越过?怎么能让车轮在赛场停住?”复盘时,我对自己说,我是经过复杂环境考验的高原汽车兵,一定行。比赛中,我放平心态、平稳操作,最终一举夺魁。
赛场赢得的是名次,任务决定的是胜负。一次,我和战友接到紧急命令,即刻向某地域进发。时间紧迫、地形复杂,不仅考验汽车,更考验我们。极端气候条件下,发动机、车胎、油路等相继出现故障,我不得不在刺骨寒风中钻进车底处理底盘问题,在40分钟内更换了两条轮胎。高寒缺氧下动作剧烈,让我感觉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可我和战友咬牙坚持,最终把人员和物资按时送到指定地域。
随着兵龄增长,我被赋予更多传帮带的工作。传授经验时,我时常会拿出一个手电筒给年轻战友展示。手电筒的手柄上,用透明胶带厚厚地缠着一张纸,写着我的军旅成长感悟:“道长且难,成之惟艰”。这个手电筒,陪我执行了很多大项任务。任务中,只要一打开它,就感觉前方是光亮,心中有力量。
多年的任务经历,让我对“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这句话深信不疑。我坚信,军人在艰苦环境下磨炼意志、增长本领,才能成长为打不烂、拖不垮的钢铁战士,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清晨,高原又下起小雪。一阵“轰轰”的发电机声响起,驱散了营地的寒冷——通电了,战友们可以烧水洗漱,炊事班的战友可以烹制热食,制氧站的战友可以打开机器灌装氧气……
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发电班的成员都很有成就感。由于发电机组多、噪声大,机器运转时还会排出油烟,我们的工作点位常常“偏安一隅”。就算同一个单位的战友,经常也并不清楚我们的工作位置。可这些一点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因为我们的工作,在荒芜的高原为战友们带来了“光和热”。
我在发电班工作了18年,这个岗位的酸甜苦辣,我有发言权。高原缺氧,每一次机器启动,并不是想象中那样轻松。从加注油料到机器平稳运转,通常要耗费很长时间。一次发动下来,许多战友脸上会画上“烟熏妆”。天气寒冷时,用纸巾在鼻孔一擦,会留下乌黑的污渍,那是柴油未充分燃烧留下来的油烟。
除了值守发电机组,我们还负责电路保障,架线、铺线也是日常工作。不过,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算难事,最怕的是夜间供电出现问题。有一次,部队上到新点位,深夜主线路突然断电,一下子拉响了我们的“战斗警报”。检查发电机组的防冻液时,由于内外有压力差,拧开防冻液加注口盖子的一瞬间,液体飞溅出来,溅了战友们一身。随后又要挖开线路排查,大家索性脱掉大衣,“轻装上阵”。寒风呼啸中,我们干得热火朝天,直到恢复通电后,大家才觉得身上冷。那一夜,班组成员都说,这叫“战天斗地,激情飞扬”。
前几天,我们接到通知说记者要来采访。我让大家换一身新衣服,把脸洗干净,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当天,看着战友们穿着比往日干净许多的作训服,我的眼圈却有些泛红。由于时间紧,一些战友因为值班没来得及清洗胸标和领章,上面浸有油渍。我没有责备这些战友,就像那天我也想换一双作战靴,可拿起靴子一看,每一双几乎都磨平了靴底,沾着油渍。
我想,这就是我们奋战高原的最美见证,不必遮掩。我的作战靴,虽然磨平了靴底,却“垫高”了青春。我只想说,向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致敬,也向我们的青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