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堡流金岁月具体情况是什么?
1942年,张浩病逝,得知这个噩耗以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林彪等人轮流为其守灵,毛泽东更是亲自给他题写了挽联,上书:
林育英,原名林祚培,参加革命以后,因为秘密工作需要,他又给自己弄出一些化名,其中就包括又张植三、张至善还有张浩等名字,在这些名字里面,林育英、林仲丹以及张浩这三个名字在党内流传甚广,他的本名反而知之甚少。
林育英出生在一个半耕半织,以染织为主的手工染织工人家庭。,他有兄弟姊妹八人,他排行第四,又因为在同辈叔伯兄弟十人里面排行第八,所以弟弟妹妹们都称呼他为“八哥”。
林育英六七岁就跟着湾里的孩子们上山割草、砍柴,跟父亲学织布染布,等十一二岁的年纪才开始上学,又因家境贫寒,只能时学时辍。
林育英上学的时候,对《水浒传》和《岳飞传》等传记小说,小小年纪的他更是对嫉恶如仇、精忠报国的英雄豪杰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仰,并立志要做一个见义勇为、救国救民的英雄。
在本族的兄弟里面,林育英最喜欢交往的就是那个比他小一岁的林育南。林育南的家境比较好,但他从来没有公子哥的架子,见到林育英后,他也会常常给对方介绍一些新鲜的事物和新名词,比方说互助社和新村思想等,他们经常通信往来,交换对时局的看法。
在武汉求学的林氏弟妹当中,林育南首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与中共早期的杰出领导人恽代英共同成功地领导了武汉地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影响甚大。
为了动员从小有大志的堂哥林育英走出乡间,林育南在5月底时给林育英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走革命之路。
三年后,在恽代英和林育南的介绍之下,林育英顺利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3年2月10日。林育英刚吃完饭,鄂东地下党员卢春山就匆忙赶到他家,林育英见他神色慌张,连忙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卢春山喘了口气,对林育英说:“武汉发生了大惨案!”
林育英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与此同时,他也想到了堂弟林育南的安全问题,因为此时的林育南是湖北及武汉地区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二七大罢工的实际组织者、指挥者,如果发生不幸,将会是党的重大损失。
但是,卢春山对这些不大清楚,只是听说肖耀南已经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张贴了通缉要犯林育南等人的布告。
听到卢春山介绍的情况以后,林育英想到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处理,不能再在家里待着了,他对卢春山说:“我马上到武汉去。”
当时,林育英的父母和妻子都不在家,他匆忙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装,然后给妻子涂俊民留下一张便条:
俊民:我听说武汉发生了屠杀许多工人的大惨案,育南弟也不知死活。为救党员和阶级兄弟,我到武汉去了。育英即日
涂俊民回家后看到桌子上面的字条,拿起来一看心都慌了,丈夫的病还没有好,如果再这么奔波一番,病情肯定会复发,一个人没有好身体,还谈什么工作,于是,她喊上回来的父亲和弟弟他们一块出去追人,追了两里路才追上,并强行将人带回家。
林育英在家里又住了十多天,心里还是惦记着武汉的党组织和参加罢工的工人兄弟的安全和死难者亲属的困难,他好几次提出要走,都被家人拦了下来,一直到他的病情基本痊愈才告别家人来到了武汉。
当时武汉地区的白色恐怖十分严重,共产党难以开展活动,于是,党决定将一批已经暴露身份的党员派到外地工作,林育英则被派到了湖南省长沙市,尽管他对这里并不了解,却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党组织的安排。
1923年,五一劳动节刚过,长沙人力车公司的老板在没有和工人商量的情况之下擅自加租,促使本就生活贫困的人力车工人更加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境地之下,人力车夫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紧张。
林育英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十分的同情人力车夫的苦处。于是,他带着几名党员,深入到人力车夫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并拟定出六项条件要资本家答复。
在地下党组织的宣传和动员之下,工人群众很快就被发动起来,参加游行示威的1500多名工人被迅速的集合起来。
听着工人们一浪高过一浪的口号,实业所的官吏都害怕的躲了起来不敢出来,一直到中午,林育英还没有等来答复。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长沙戴生昌码头查禁日货的9名学生被日本人无故打死的消息传了出来,顿时,全市民众都愤怒了,工人、学生以及市民们都纷纷走出家门,自发的参加了抗议示威活动。
林育英见举行大规模的示威,请愿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他不顾饥饿,又带着工人在长沙主要大街上游行示威。
随后,示威的队伍得以壮大,参加的人越来越多,等林育英带着队伍回到实业所门口时,街上已经是人山人海。
人力车老板看到外面的事态愈发的严重,吓得双腿直打颤,赶紧将工头找来,让他到外面去找出闹事的头头,将对方请进来,看看他们有什么要求。
林育英出声亮明身份,还没等对方寒暄,林育英就单刀直入地说:“大家一天没吃饭,其他闲话不说,就讲你是否答应工人兄弟们提出的减租条件。”
事已至此,人力车老板也不敢再发狠,只是一个劲的点头答应:“只要大家答应马上上班,我同意你们提出的条件。”
工人们见罢工取得了胜利,一个个的都激动不已,流着泪对他表示感谢,林正英握着对方的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这里,党组织又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担任总指挥的依旧是林育英。这次游行示威震动了全省,并大大地促进了湖南工人运动的发展。
1933年1月,林育英奉命前往莫斯科,担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以及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两年以后,为了向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于是,共产国际决定派林育英回国,林育英接到任务以后,化名张浩,由外蒙入境,装扮成商人的模样,随身秘密携带密电码,牵着一头骆驼,历经千难万险,几个月后,终于穿过漫无边际的沙漠,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 并和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
张浩的到来,乃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也得以和共产国际恢复联系,而张浩的出现,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后,毛泽东和张国焘因为“北上”和“南下”的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1935年12月底,中央决定,由张浩去说服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北上。
张浩临危受命,思考许久之后,给张国焘拍去了一份电报,电报里面表示: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是完全同意的,如果张国焘对于中央的原则争论,可以交给国际来解决。
但是,即便如此,繁重的工作量还是压在他的身上,后来,张浩实在是坚持不住,经常会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刘伯承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当他看见张浩难以坚持正常工作时,特地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报告了战友的严重病情,并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中央将张浩调回延安治疗,并另外派遣一位政委到一二九师。
毛泽东接到电报以后,对张浩的病情忧心不已,并当即和张闻天等人商量,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将张浩调回延安,由邓小平接替129师政委一职。
次年2月底,在党中央的热切关怀之下,张浩从前线返回延安后,不过,他也是闲不下来的人,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一边养病一边坚持工作,虽然,张浩在延安接受了治疗,但是,大家很快发现,他的病久治不愈,而且还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这件事很快就引起延安各界的关切。
对于张浩的病,中共中央非常的关心,尤其是毛泽东,对他更加的挂念挂念。这些年来,张浩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党和人民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天,朱德到毛泽东的办公室进行工作上面的交流时,毛泽东对他说:林育英的病情愈发的严重,延安中央医院也想出了不少的办法,却都束手无策难以医治,前不久,他还去看望了林育英,林育英在病床上的模样,实在是让他心中难过不已。
毛泽东想了想,是不是的和苏共中央联系一下,请求他们派一架专机将林育英接到苏联去治疗一个时期。
既然已经想好了治疗方案,毛泽东亲自出面进行了安排,随后中共中央有关单位用最快的速度同苏共中央取得了联系,没过多久,苏联那边就派了专机过来,并降落在延安机场。
对于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安排,张浩没有听到一点风声,一直到苏联飞机来了,别人才告诉他,这架飞机是专门来接他去苏联治病的。
知道消息以后,张浩惊讶不已,感动并感激党中央和苏共的关心,但是,经过谨慎的思考,他还是做了不去的准备,在他看来,他的病情根本没有办法治好,既然这样,也就没有必要浪费资源,更没有必要到苏联去接受治疗。
在得知张浩不愿意到苏联治病以后,党中央对他的健康担忧不已,中央的一些负责人为此还轮番到医院劝他,可他心意已决。
他说:他自己的病自己心里最清楚,即便是付出再好的设备和医生都治不好的,与其这样,还是不要浪费苏联的资金、药品。更何况,在他看来,还有很多八路军的伤病员急需治疗,倒不如将这些机会留给别人,等他们的病治好了,还可以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大家见没有办法说服账号,毛泽东等人只好尊重他的意愿,随后又想到飞机已经来了,不能空飞回,所以,党中央干脆用这架专机将延安的其他伤病员以及一些烈士子女送去了苏联。
在延安养病的时间里,除非病得特别难受时,张浩才会休息。平时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张浩的病情牵动着毛泽东的心,为了将他只好,毛泽东和党中央想了许多办法。可是,当时处于战争时期,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张浩因为脑溢血而导致的半身不遂始终没有办法治好,身体反而越来越弱,而且还出现了其他综合症状,这些身上的疾病,都是他过去在敌人的狱中受到酷刑之后留下的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以至于他的大脑、心脏及肝病日益恶化。
尽管张浩一直卧病在床,却依旧为了中国革命和党的前途思考着。当“皖南事变”的消息传来以后,张浩更是抱病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陈述其中,毛泽东阅读了他的信后,觉得他的意见乃是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同时,也为他时时刻刻关心党的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所感动,毛泽东马上给张浩复了信,希望他能够好好养病。
1941年8月4日,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在爆炸声和冲击波的连番动作之下,使本来就有病的张浩的大脑、心脏受到刺激。此后,他的病急剧恶化,被送往延安中央医院抢救。
然而,终究是回天无力,1942年,张浩病逝,得知这个噩耗以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林彪等人轮流为其守灵,毛泽东更是亲自给他题写了挽联,上书:“忠心为国、虽死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