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琅琊”海洋大模型发布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2024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琅琊论坛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古镇口园区召开。来自国内3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海洋科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琅琊”海洋大模型1.0正式发布,该模型对提升全球海洋预报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琅琊”海洋大模型是面向海洋状态变量预报研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是该所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与海洋科学交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模型融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专业的海洋科学知识,1.0版本已实现对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的中短期高精度预报,可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显着提升了全球海洋预报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研发团队表示,“琅琊”海洋大模型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不断迭代,2.0版本将引入对台风、降水、海浪、海冰等海洋现象的预报,进一步提升对海洋灾害等复杂海洋现象的预报能力,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更强支撑。
2024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琅琊论坛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古镇口园区召开。来自国内3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海洋科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琅琊”海洋大模型1.0正式发布,该模型对提升全球海洋预报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琅琊”海洋大模型是面向海洋状态变量预报研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是该所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与海洋科学交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模型融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专业的海洋科学知识,1.0版本已实现对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的中短期高精度预报,可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显着提升了全球海洋预报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发团队表示,“琅琊”海洋大模型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不断迭代,2.0版本将引入对台风、降水、海浪、海冰等海洋现象的预报,进一步提升对海洋灾害等复杂海洋现象的预报能力,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更强支撑。(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5-01-03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