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挂靠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信息网-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在粮食主产区江苏太仓,田地里不仅长出沉甸甸的金黄稻谷,也“生长出”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新场景,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其中,东林村通过“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四个一”农牧循环,摸索出一条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的路径。

  记者来到江苏苏州太仓市东林村时,这里的2200亩水稻正在收割,但在田间地头,并没有看到太多种植户。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徐坚很自豪地说,现在农场是通过标准化、机械化,还有数字化、电气化种植粮食,东林合作农场只要9个人,就可以种植2200亩土地,平均每个人可以种植差不多240多亩地。

  太仓素有“粮仓”之称,前些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好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成为困扰当地发展的难题,东林村也不例外。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用三个字形容东林村原来的农地:“小、散、乱”。通过土地流转,通过复垦,建设20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

  如何让整治后的耕地“出效益”?村民们纷纷要求改变农村生产方式,抱团求发展。“合作农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太仓市第一个全面完成土地综合整治的村庄,以“大承包、小包干”为核心内容组建合作农场、融承包制和合作制优势于一体的农村经营新模式,在东林迈开了探索的步子:从育秧、插秧到收割、到烘干、到保存、大米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探索不仅仅在地头,东林村围绕一粒稻谷的产后节能减损,正在加大投入:机械烘干是解决晒谷难的有效途径,但因为投入大,一家一户做不好,一直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短板。在当地电力部门的支持下,东林村的粮食烘干从原来的煤炭柴油动力升级为全电模式。而在太仓全市,当地正在对全市366台粮食烘干机进行电力等清洁能源改造,这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降低了粮食损耗。

  烘干的稻谷安全性高、质量好,但稻谷烘干的费用会不会给农民们增加负担?目前整个太仓有91个村庄,但烘干中心建设只有31个。农忙时节,烘干中心能不能兼顾更多需求?烘干速度能不能跑赢时间?

  记者在走访时村民表示,现在稻谷烘干一斤是1角2分钱,还可以接受。太仓陆渡街道红庙村种粮大户范才江给记者做了个比较,以前没有烘干的话,刚开始种地的时候他只能承包100多亩地,现在机械化从地头延伸到粮仓,现在承包2000多亩地,将近3000亩地了,靠什么?全部靠机械化了。

  范才江,来自红庙村。本村并没有建设烘干中心,他的300多万斤稻谷全部拉到隔壁的小桥村来烘干。在问到烘干服务和效率时,老范开心地说,虽然不是本村的烘干厂,但服务是一样的,一视同仁。记者又问如果下雨了,还没有来得及烘干又怎么办呢?老范表示都按照排单表来作业,通俗理解就是叫号服务,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或者电话通知,免去了排队烦恼。

  记者了解到,考虑到行政区划、农耕条件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太仓在全市91个重点村布局建设了31个烘干中心。大村“牵手”小村,烘干机组“共享”共用,这样既不浪费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又兼顾了绝大多数农户的需求。小桥村党委副书记顾彬表示,本村和外村收费服务都是一样的,现在是24小时运营,每天都是16台机子同时作业,一天可以加工192吨,每天是满负荷运转,保证我们的秋粮收购的顺利完成。

  为了推进“粮食产地烘干能源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工程,太仓市农业农村局连续两年出台专项奖补政策,引入社会资本,联合当地供电部门探索创新烘干中心清洁能源改造的“太仓模式”。雅鹿村党委副书记许立算了一笔账,经过改造,节约了很大一部分成本,很明显可以看出来,每年用油的成本,一年两季的线万元左右,然后通过油改电,每年的成本可能在16万元上下。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瑞兴肯定了这一做法,他认为这样通过不增加生产经营主体的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能源的绿色化改造。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随着烘干速度加快,稻谷市场转换也在加速:烘干中心配套建设稻米加工厂和转运库,水稻烘干到大米成品上市,一站式解决种植户和消费者需求,成为当地村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记者采访中,就遇到了太仓新米上市,比之前快了一个多月。

  秋粮收获过程中,如何处理稻谷的秸秆曾经一直是个难题。但记者在太仓蹲点采访时发现,水稻收割后,粉碎的秸秆打包发酵,变成了牛羊的“压缩面包”,新技术不仅让秸秆“变废为宝”,还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太仓多个村庄看到了秋收的新场景:联合收割机刚刚收获后,搂草机伸出四只高速运转的“铁耙”,将稻田里的秸秆拢在一起;一台在拖拉机牵引下“打捆机”张开巨大“嘴巴”,把地里的秸秆都吸进机器里,不一会就“吐出”一个直径约1.3米、高1.5米的秸秆捆;紧接着,薄膜机用两只“铁臂”,抱紧捆好的秸秆,快速地包好薄膜,不出一分钟,一个个“油桶”大小的稻草捆和秸秆包在地头上码放得整整齐齐。

  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瑞兴说,这个稻草捆在东林村是要用来作牛羊饲料,所以在稻草打包的过程中间,它需要喷洒生物发酵菌种进去。包膜后,在厌氧的状态下,让菌种在里面发酵,保证稻草不烂。循环农业讲究的就是把有机废弃物,农田中的废弃物变成资源,然后作为下一道农业生产的重要的投入品。

  秸秆变资源,背后有科技支撑:为回收利用农田秸秆,东林村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秸秆饲料化产业研究院”。研制生物发酵饲料,建设电气化秸秆饲料厂,把“没人要”的秸秆变成了“宝贝”。原本是废料的稻麦秸秆收集后,加工制作成牛羊饲料,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佳选择——过腹还田。

  总台记者跟随秸秆包一起寻找它的下一站,在东林的羊场发现了它的踪迹。东林村生态羊场负责人陈为红形象地把它比喻为羊场的“压缩面包”,由于是就地取材,成本很低。羊吃了我们大量的稻草之后,肉质也变得很鲜美。

  村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东林村年产四五万吨饲料,可以喂养5000头湖羊和2000多头牛,而牛羊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又可以生产5000吨有机肥,东林村自己用2000吨,余下的变成商品,卖到市场上。这样秸秆—饲料—湖羊—有机肥—还田,在东林村形成循环产业链。

  稻田不仅产优质大米,还是乡村旅游的景点和循环农业的起点。作为“全国生态村”和“循环农业试点村”,东林每年接待各地参观团队700批次和游客30多万,通过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促进经济和生态双赢。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