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日,重庆疾控发布最新健康提示,重点排查北京市朝阳区;贵州省贵阳市;河南省鹤壁市;吉林省长春市;江苏省南通市;四川省攀枝花市。
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形势复杂严峻,我市疫情防控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加之开学在即,人员流动频繁,输入性、流动性风险增加。为继续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要求,市外来渝返渝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如下:
一、近7日内有中高风险区旅居史的来渝返渝人员健康管理措施,按照《国内重点地区来渝返渝人员健康管理措施(2022年第三版)(修订版)》执行。
二、近7日内有本土疫情的地区(省、自治区以地市级为单位,直辖市以区为单位)来渝返渝人员,实施“3天2检”。抵渝时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高速路下道口核酸检测点免费做1次核酸检测,并通过微信、支付宝“重庆健康出行一码通”小程序或者“社区报告二维码”主动向社区(村)报备,实行即采即走即追,在3天内再做1次核酸。2次采样时间间隔至少24小时,结果出来前居家不外出,确需外出需报社区同意后,并做好个人防护,期间不聚集聚餐、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前往密闭公共场所。如经重庆中转前往其他省(区、市),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核酸检测点免费做1次核酸,通过微信、支付宝“重庆健康出行一码通”小程序或者“社区报告二维码”报备,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换乘离渝(不乘坐公交地铁)。
三、国内其它地区来渝返渝人员全部实施“入渝即检”,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高速路下道口核酸检测点免费做1次核酸检测,并通过微信、支付宝“重庆健康出行一码通”小程序或者“社区报告二维码”报备,实行即采即走即追。四、对秋季开学外地来渝返渝师生,有7日内中高风险区旅居史的暂不返校;其余师生返校需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后落实“3天2检”,核酸检测结果未出来前,加强个人防护,不聚集聚会。
9月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18例(四川128例,广东55例,西藏46例,海南27例,黑龙江11例,重庆8例,陕西8例,辽宁5例,青海5例,河北4例,山东4例,河南4例,新疆4例,内蒙古2例,浙江2例,北京1例,天津1例,吉林1例,上海1例,云南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67例(西藏575例,黑龙江207例,青海125例,辽宁114例,四川77例,海南75例,山东53例,河南46例,甘肃42例,广东41例,吉林40例,新疆34例,天津32例,河北32例,江西24例,湖北20例,广西8例,内蒙古6例,陕西5例,浙江3例,贵州3例,江苏2例,重庆2例,云南1例)。
广大市民要及时关注各地疫情防控部门发布的管控通告、健康提示、病例活动轨迹等,配合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如收到协查通知或发现与通报的病例有时空交集,立即主动通过渝康码、“社区报告二维码”等途径向所在地社区(村)、单位报告。进入公共场所配合做好检测体温,主动出示“渝康码”“行程码”,扫描“场所码”。
市外来渝返渝人员在各交通口岸查验通信行程卡后,均需按照指引扫描“入渝码”和“社区报告二维码”,在交通口岸就地或者就近开展1次核酸检测。“入渝码”弹窗期间,做好个人防护,不能参加聚餐活动,不能参加会议和商务活动,不能前往其他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的公共场所。离渝人员要合理安排出行计划,不前往中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
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公筷制、1米线等良好个人习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出现发热(≥37.3℃)、干咳、乏力、咽痛、鼻塞、流涕、嗅(味)觉减退、腹泻、结膜炎等症状,要正确佩戴口罩,及时到就近医院就医。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仍是疫情防控有效措施之一,近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容易引起社区传播,老年人感染风险增高,更应该重视疫苗接种。请适龄、无禁忌症的市民“应接尽接”。符合加强免疫接种条件的市民,应及时接种“加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