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创新的重要程度和艰难程度相当,因此在呼唤原始创新时,我们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呼唤人才。人才分多种,但就“从0到1”的突破而言,我们显然迫切需要领跑者。那么,如何培养领跑者?
带着这个命题,记者对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原始创新团队进行了采访。团队中,现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曾是如今的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安众福的导师,安众福曾是现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谷龙的导师。从2010年至今,這師徒3人所在的團隊,從零起步,開辟、發展了有機超長余輝材料的研究方向,並持續深入,把這一研究領域從“冷門”做成“熱門”。安衆福說,這不僅是一個學術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人才培養的過程。
“爲什麽折騰我們!”其實,谷龍讀博時,時常對安衆福頗有意見。他尤其不能理解的是,怎麽導師就是不肯讓自己趕快發表一篇論文來緩解畢業壓力,非要把一切都打磨“完美”才行。“我覺得已經很夠用了!安老師還一直勸我穩住,沈住氣。”谷龍回憶2018年的研究過程時說。
“現在我開始自己獨立做研究,才發現,當時那些被逼出來的技能全用上了!”近期,谷龍作爲第一作者,安衆福、黃維作爲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有機超長余輝材料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如今他與導師安衆福、導師的導師黃維並肩站在一起,都是該領域研究的引領者。
“培養學生,得用心雕琢,還不能讓他知道你在雕琢他。科研的快樂,必須他自己一點點摸索出來,才能達到頂峰。”安衆福告訴記者,當年導師黃維用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方法,他也用在了谷龍身上。
首先是惟實。做學術一定要實事求是,踏實和誠信是首要的,這也是科研人員學術生命的底線。還要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無論做學問還是做人都要有開放的心態、廣闊的眼界、寬廣的胸襟。黃維認爲應該鼓勵開放、寬松的科研環境,營造大膽探索、勇往直前的學術氛圍,鼓勵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聯合攻關。
第二是惟勤。勤奮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永不過時。所謂“天道酬勤”,治學之路從來不是平坦的。勤奮敬業,是成就事業的不二法門。黃維介紹,多年來常勉勵學生和團隊成員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團隊一直保持著“5+2、白加黑”的工作作風,“半夜12點燈火通明是常態”,這也是他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就已養成的學術習慣。
第三是惟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黃維認爲,作爲科技工作者,應該鼓勵自由探索,倡導原始創新,不簡單跟風、不追捧熱點,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同時要增強創新自信,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態。
“開道超車”便是一種創新自信的表現,不僅對團隊內的成員,在近期西北工業大學和武漢大學共同召開的雲端戰“疫”班會上,黃維也強調了這一點:“要勇于創新,敢于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在顛覆性科技創新前沿領域抓住機遇、開道超車,努力把我國建設爲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黃維認爲,無論從事何種研究,欲成學術大家,取得原始突破,必要做到惟實、惟勤、惟新。
原始創新的重要程度和艱難程度相當,因此在呼喚原始創新時,我們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呼喚人才。人才分多種,但就“從0到1”的突破而言,我們顯然迫切需要領跑者。那麽,如何培養領跑者?
帶著這個命題,記者對有機超長余輝材料的原始創新團隊進行了采訪。團隊中,現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曾是如今的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安衆福的導師,安衆福曾是現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谷龍的導師。從2010年至今,這師徒3人所在的團隊,從零起步,開辟、發展了有機超長余輝材料的研究方向,並持續深入,把這一研究領域從“冷門”做成“熱門”。安衆福說,這不僅是一個學術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人才培養的過程。
“爲什麽折騰我們!”其實,谷龍讀博時,時常對安衆福頗有意見。他尤其不能理解的是,怎麽導師就是不肯讓自己趕快發表一篇論文來緩解畢業壓力,非要把一切都打磨“完美”才行。“我覺得已經很夠用了!安老師還一直勸我穩住,沈住氣。”谷龍回憶2018年的研究過程時說。
“現在我開始自己獨立做研究,才發現,當時那些被逼出來的技能全用上了!”近期,谷龍作爲第一作者,安衆福、黃維作爲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學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如今他与导师安众福、导师的导师黄维并肩站在一起,都是该领域研究的引领者。
“培养学生,得用心雕琢,还不能让他知道你在雕琢他。科研的快乐,必须他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才能达到顶峰。”安众福告诉记者,当年导师黄维用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方法,他也用在了谷龙身上。
首先是惟实。做学术一定要实事求是,踏实和诚信是首要的,这也是科研人员学术生命的底线。还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有开放的心态、广阔的眼界、宽广的胸襟。黄维认为应该鼓励开放、宽松的科研环境,营造大胆探索、勇往直前的学术氛围,鼓励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联合攻关。
第二是惟勤。勤奋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永不过时。所谓“天道酬勤”,治学之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勤奋敬业,是成就事业的不二法门。黄维介绍,多年来常勉励学生和团队成员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团队一直保持着“5+2、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半夜12点灯火通明是常态”,这也是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就已养成的学术习惯。
第三是惟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黄维认为,作为科技工作者,应该鼓励自由探索,倡导原始创新,不简单跟风、不追捧热点,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同时要增强创新自信,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态。
“开道超车”便是一种创新自信的表现,不仅对团队内的成员,在近期西北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同召开的云端战“疫”班会上,黄维也强调了这一点:“要勇于创新,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颠覆性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抓住机遇、开道超车,努力把我国建设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黄维认为,无论从事何种研究,欲成学术大家,取得原始突破,必要做到惟实、惟勤、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