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起老上海的中药店,业界和百姓均公认“四大号”为胡庆余、童涵春、蔡同德、雷允上。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百姓眼里的最大国药号其实是徐重道,其知名度盖过“四大号”,更别提“八大户”了(郁良心、奚良济、姜衍泽、王大吉、姚泰山、叶树德、叶天德、苏存德)。其缘由是徐重道国药号自1930年11月总号开张后,规模迅速扩张,接连开出分号,最多达16家,触角伸向全市各大街市。
徐芝萱(1895-1973),浙江慈溪人,读过几年私塾后,就进中药店当了学徒。他聪颖好学,医术有长足进步。挂牌行医后,取名“徐重道”,以表“大医有道,以德为先”。1921年,徐芝萱在派克路(今黄河路)开了第一家中药店,以“徐重道”为字号。
经10年经营运作,于1930年11月,徐芝萱在爱文义路泥城橋西首開出徐重道國藥號總號,打造“最進步、最可靠之中國大藥店”,叫板滬上“四大戶”,與其一爭高下。徐芝萱如此大手筆,令坊間傳聞四起,一時名聲大噪。
而徐芝萱卻敢爲人先,以藥店作抵押,向銀行貸款開出分號,如此滾動運作,分號接連不斷開張,迅速打造徐重道之药店网。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徐芝萱经营理念超前,以小资本做大生意,迅速扩张,有惊无险,可谓资本运作高手。徐芝萱此种做法被喻为“空麻袋背米”,经营风险颇大,一般稳中求进的老板是不敢如此冒险的。
但徐芝萱很有一套经营方法,他的冒险是有底气的。在业内,徐芝萱首创“代客煎药”业务,把药材分两次煎成汤汁,并将头汁和二汁分别灌入特制的小型保温瓶,由送药员骑自行车挨家挨户送到病人家中。三十多名送药员身穿印有“徐重道”字号的工作背心,在全市大街小巷穿梭送药,其广告效应之大不言而喻。
几年后,徐重道国药号的客户群迅速壮大,业务也蒸蒸日上。徐重道“十年磨一剑”,到了1940年末,分号就达14家之多,已成为沪上“范围最大、分店最多、货品最好、价钱最巧”的老字号中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