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8-11-28 09:53

4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2)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和范畴的继承与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奠定了的基础,形成了基本的框架。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和范畴的继承与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奠定了的基础,形成了基本的框架。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能够被世界了解和认知并进行交流和交锋创造了条件。

  第二,创造性地借鉴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两者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别,但从市场经济一般来看,两者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一般的运行规律,因而与市场经济一般相联系的经济学概念和范畴就不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属性,是经济学的共同财富。对于这些共同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过兼收并蓄,并加以创新性,丰富了自己的话语体系。

  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这就意味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

  又如,全要素生产率最早是由经济学提出的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概念,但作为反映生产力发展源泉的一般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时,就使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再如,经典的熊彼特创新理论所说的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经济学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虽然也从各自视角提出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但这些创新定义还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所说的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概念,我国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等内涵。

  还如,中国成功跨越低收入阶段的发展经验,一方面验证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部分有效性,同时也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中国经验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超越,是对发展经济学作出的中国贡献,因而我国使用“二元经济”概念时就加入了新的中国元素。

  第三,从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新的概念和范畴。中国的发展是前无先例的伟大创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特别是4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淬炼出一批既反映中国经验又具有经济学一般价值的概念和范畴,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转变发展方式、新旧动能转换、新型工业化道、新型城镇化道、“一带一”、“摸着石头过河”等。这些概念和范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日益成功,特别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从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的新话语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世界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学通用话语。

  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发展,在实践上能够有效指导发展向前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方体系。

  第一,理论分析方法。马克思认为,经济学是认识世界和世界的理论武器。要体现经济学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就需要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思想、新理论、新体系,否则就无法科学认识世界,更不可能正确地世界。运用理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一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40年来,我国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做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论断,为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在新时代的,为制定富国和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

  二是吸收借鉴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分析方法。40年来,我国引入了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的重要补充。

  第二,经验分析方法。恩格斯明确指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因而逻辑发展完全不能限于纯抽象的范围,需要历史的。这就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事实的描述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一是从长期的历史发展经验中总结和提炼经济规律。首先是从中国的经验中总结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40年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其次是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和教训中总结规律,如我国借鉴日本、韩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和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及时做出了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断,提出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形成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理论。

  二是用历史经验检验和修正已有的理论和范畴。首先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对那些经过检验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予以继承和发展,对那些已经过时的个别具体结论予以放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与时俱进,例如实现了对马克思公有制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其次是对经济学中那些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要求的概念和范畴予以借鉴。

  第三,数理分析方法。马克思自19世纪60年代就致力于将数用于经济规律的研究,这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马克思甚至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40年来,我国经济用数理分析方法的研究逐步广泛,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加趋向完善,主要表现在:通过数学方法不同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使理论的经济运动规律可量化、更准确;运用数理逻辑对已有的理论做出验证,增强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由于大多数理模型和工具是在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而我国与国家存在巨大差异,为增强模型和工具的适用性,学者们进行了中国化的修正。

  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方体系的构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方体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继续做出努力。

  第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学术体系从理论设想向现实。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学术体系的出发点、研究主线、体系结构安排等已经提出的各种理论设想进一步为理论学说和著作,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概念和范畴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不同概念和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步把这些概念和范畴串珠成链,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探索学术体系从研究方法到叙述方法的转换,用叙述方法构建完整的学术体系。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就可以把不同的理论设想为不同的学术体系,并通过不同学术体系的比较和交流推进学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从国内交流向国际交流扩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在国际上引起的巨大反响和广泛关注相比,在我国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尚没有引起世界经济学界足够关注和强烈反响,因而急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界上中国发展的经验和理论,一方面让世界从不同的视角更加真实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貌;另一方面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界的各种话语体系中平等地争论、对话,让世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概念和范畴。

  第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方体系从“板块结合”向“有机结合”转变。马克思《资本论》是把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和数理分析有机结合的榜样,形成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并运用数学方法和验证经济规律,实现了理论逻辑与数理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达到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和数理分析的有机结合,是因为马克思把经济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数学家集于一身。因此,构建既符合经济学一般发展规律又拥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就需要一方面学习马克思的科学,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能力,使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组建学术团队,形成各个团队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