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一些人对中国经济走势不乏担忧和疑问;更甚者,有的人趁机弹起“看衰论”的调子。准确认识中国经济的大逻辑,清晰把握时代发展的大方向,就不难廓清、拨云见日。这,正如习总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时所言:“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是乐观的。”(10月9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历史是螺旋式前进的,经济也不可能是永远顺风顺水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变局不少、挑战不小,风言风语有了,蜚语来了。在更富内涵的中速增长平台上,如何把握中国经济大势,看似见仁见智,实则水落石出。
“稳”的是大与大基础。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增长了33.5倍,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逐步攀升至世界第二。全球贸易大国、制造业大国、互联网大国、消费大国……中国不仅融入世界,更在反哺全球:仅是过去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建设。站在浩浩汤汤的历史背景之上,中国经济航船有行稳致远的底气与沉毅。
“好”的是大数据与大趋势。“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是考量宏观经济的“四梁八柱”: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到6.9%的合理区间;今年前8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千万人,5%左右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处在历史较低水平;今年1至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处于较低水平;今年9月底外汇储备依然雄厚,超过3万亿美元,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总量足、结构优、质量佳、效益高,这些胜于雄辩的扎实数据,足以预判即期的当下、亦可以预言不远的未来。
矛盾是特殊的,矛盾亦是普遍的。任何发展时期,都会面临特殊的发展矛盾。中国经济的“稳”“好”态势,与当下的宏观变局之间,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单边主义、贸易主义抬头,尤其是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经济结构性矛盾出现新变化,转型升级中遇到的矛盾比预想的要大,实体经济困难和金融隐患并存。这些问题,无须讳言,却要应对。矛盾、解决矛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趟不过的河。
事实上,中国经济从来就不是“吓大的”,沐风栉雨、披荆斩棘的也走过不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经济大势既不能一叶障目,更无须妄自菲薄。有经验、有遵循,有数、有策略,定力稳、信心足,“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人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足以证明稳中向好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既不夸大“小感冒”,也不“小烦恼”,防微杜渐、踏实自足,认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发展基本面,倚靠13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8亿网民、1亿多个市场主体的强力支撑,即便“欧风美雨”不休不饶,中国经济终究会“风景这边独好”。(南方网邓海建)
论政:对不文明行为划出法律红线国庆长假刚刚过去。趁着金秋十月出游赏景本是一件乐事,但个别游客在景区的不文明行为却总是让人堵心。前些天就有新闻爆出,陕西靖边地区的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被游客频繁踩踏,岩石已经沙化明显,诸如“到此一游”之类的刻划、涂鸦行为更是屡禁不止,有工…【详细】
论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好制度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前不久,在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上,来自全国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