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7-08-04 14:25

凝心聚力:全面振兴县域经济

去痘坑方法,去痘要多少钱,全部的反义词,全国驾驶证信息查询,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县域经济占据我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是支撑全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动力所在,也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战场。日前,省政协召开“全面振兴县域经济”专题协商会,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要素,找准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全面振兴我省县域经济出谋划策。

  省政协考察组认为,今后我省亟待统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这里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筹发展规划。要树立全省县域“一盘棋”思想,科学制定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各县区的发展目标、定位、思和重点,并与全省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搞好衔接。二是统筹产业布局。根据各县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确定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每个县区选定1—2个特色产业集群,重点突破。三是统筹园区建设。根据县域发展重点和产业方向,按照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要求,科学定位园区特色,增强园区吸引力,避免发展方向不明、产业结构雷同、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

  省工商联也认为,今后应以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为重点,对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省级层面的统一规划。对于中心城市优势突出的都市圈区域,可借鉴成都“一区一主业”模式,制定近郊县区、远郊县区与中心城区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协同发展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规划。对于特色产业同质的临近县区,可借鉴浙江永武缙模式,产业核心区所在县区联合相邻县域共同参与编制同类产业集群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推进集群经济打破行政边界,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积极支持有实力、有品牌的开发区(园区),通过资源整合,采取异地共建、托管、一区多园等方式,引导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布局产业链条和专业化分工合作。

  省政协委员范立新认为,当前我省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

  具体表现为:整体实力不强,县域工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问题。2016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总数的 65%,但实现增加值仅占47.7%,户均增加值3740万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左右。问题还表现为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较弱,以及要素保障不足等方面。

  范立新认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做到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

  范立新我省今后应重点发展特色工业,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制定实施县域特色工业产业目录和线图,加快推动县域特色工业转型升级,探索 “以特兴县、以特制胜”的县域工业发展模式。与江浙接壤以及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应主动融入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推动优势配套产业做大做强。拥有农产品、劳动力及矿产资源的县(市),应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资源深加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出“专、精、特、新”的产业发展之。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支撑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地方拳头产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突出的产业集群。

  繁昌县政协副滕修朴认为,产业集群专业镇是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工业“调、转、促”的重要抓手。像繁昌县孙村镇(服装)、荻港镇(建材),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两个专业镇的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其中孙村镇被评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镇”。

  但与其它产业集群专业镇一样,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从发展层次看,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大都处在微笑曲线的低附加值环节;从规模实力看,产业集群的体量不够大,企业大多脱胎于原改制乡镇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从平台支撑看,受周边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无论是镇一级还是所在的县一级,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要素配置不足;从产业链条看,加工制造型企业占据产业集群的主体地位,原料生产、专业设计、品牌运营等环节企业培育不够充分。

  滕修朴,今后我省亟待编制完善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根据全省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指导各产业集群专业镇在一定区域内找准自身,明确产业定位,优化发展目标,促进资源优势整合、产业优势互补,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彰显区域产业特色。尤其是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内生发展的协调互动,突出培优育强、精准帮扶,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专项贷款、平台建设、企业培训等政策,集中投放扶持,放大政策集合效应。

  此外,产业集群专业镇是产业集群和小城镇的融合体,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既是基础也是方向。这方面省里今后应为产业集群专业镇量身定制支持政策,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还要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的平台搭建,如在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创新型乡镇,提升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宣城市政协副沈伟认为,当前,招商引资仍然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宣城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形成了“宁国特色”、“广德速度”、“郎溪现象”等县域经济发展新亮点。

  沈伟今后应着力明确招商方向,指导县(市)加强招商研究,围绕“三重一创”、“四新”经济发展,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制定产业规划,从战略上确定当地的发展径、产业特色,实现错位招商、错位竞争。

  要优化招商,加快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建设,采取产城融合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打造高端产业承接平台。同时,运用好产业引导基金,推动招商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尤其是要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整治重点领域投资,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为招商项目提供“一站式”全程帮办服务。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用经济发展检验招商引资工作实效,切实杜绝“数字招商”。

  民进安徽省委认为,小城镇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把培育县域中心城镇作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使中心镇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

  民进安徽省委,要将中心镇作为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战略节点,实行县城、中心镇一体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今后应以农村中心镇为主题,有计划、按步骤、有选择地建设一批小城镇,重点投入、重点发展;同时,将小城镇作为产业聚集地,引导加工制造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向小城镇集中,根据城镇自身所处的和特点,发展一批特色乡镇,如工业主导型、商贸推动型、旅游开发型、边界贸易型等。

  要以产业支撑小城镇发展,做到小城镇与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并辅之以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向小城镇流动,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今后还应注重加快县域经济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促进要素的流动与共享,实现效益的公平与合理。要加速构建省会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圈带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认为,开发区不仅是地方的窗口,也是集聚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市场要素的高地。对增强县域经济总量,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地方工业化进程,推进社会转型发展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省拥有县域开发区87家,部分县域开发区还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建设是一个社会创新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不断变化、丰富和完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重视社会成本与成本等,这些问题今天越来越显性化,如今已转向注重物质形态与社会经济结合的综合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形态高级化的主要径。

  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九三学社安徽省委认为,对开发区的管理职能应该以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为条件,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通过规划(多规合一)的编制和实施,对发展资源进行空间布局与市场配置,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今后重点方向包括要加强县域开发区发展的定位研究,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国内外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围绕当地的产业发展基础、经济社会等要素进行分析研判,作出中长期科学规划,解决产业发展方向。要合理选择战略性产业,避免同质化发展。以创新技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聚集区。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认为,今后还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县域开发区的转型发展。通过“飞地”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与企业共建,间合作开发等合作共同体建设方式,创新开发区发展模式。还要加强对开发区现有项目的梳理整合,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把开发区建成新兴城市的一个板块。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