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7-05-13 15:48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何点亮亚欧经济?

贪婪的反义词,昙花一现的反义词,讨厌的反义词,甜美的反义词,痛苦的反义词是什么,退化的反义词

  中新社5月13日电 (记者 李晓喻)如果能用铁、公、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将高速发展、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圈和成熟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融会贯通,亚欧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将会擦出何等亮眼的火花?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将如此富有想象力而诱人的前景摆界面前。时隔三年多,这一宏愿如今正变为现实。

  亚欧经济版图正在悄然生变。向西看,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越发紧密地连在一起。全长13000多公里的中欧班列,使2000多种“中国制造”能够从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小商品出口义乌出发,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法国、、波兰一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项目已经开工,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推进。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看来,“一带一”建设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进展“远超预期”。

  “无论陆还是海,亚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已经初步成型。”复旦大学一带一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实际上,沿线国家对基建合作是求之不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胡逸山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只要契合实际需求,“一带一”沿线国家对基建合作相当热衷。

  有人担忧,基础设施项目通常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一旦遇“不测风云”,或将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对此,张家栋坦言,跨国乃至跨区域基建项目盈利难度确实不小,且容易受相关国家、社会变迁等风险影响。“但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客观评估、努力规避这些风险,也开始通过搞基建工程的配套项目来实现盈利。”

  在徐洪才看来,“一带一”建设是中国助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工具,也是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的一项国际公品。沿线基建合作当然要符合市场规律,但不能只看眼下,单讲商业逻辑,还要看长远、“算大账”。

  越织越密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网络,已为沿线国家经济谋求更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铺平了道,也为走得更近、贴得更紧创造了机会与可能。

  世界在注视中国,中国也已做好准备。中国日前发布的《共建“一带一”:、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明确提出,中国不仅是共建“一带一”的者,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实践者。

  随着“一带一”的国际认同与日俱增,沿线国家基建合作的基础将越发牢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前景可期。(完)

  专题:“一带一”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新闻:·法国驻华大使:奥朗德与马克龙共同商定派拉法兰来华参加“一带一”论坛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