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4月17日讯 (记者 欧阳优)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变化不断增加,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近日,在由人民网联合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举办的“2017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中国经济结构得以优化,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为全年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国际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巩固持续向好态势尚需进一步努力。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正在日趋明显,经济新常态的‘新\意明朗之后‘常态\待实现,而今年有望成为入‘常态\之年”。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出现了2010年以来“小平台”,一系列经济指标表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在不断增加,景气度有所回升。如果经济能够在2017年实现与中高速增长平台对接,那么所谓“L”型的转换将在今年确认。
贾康综合分析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惠民生、护生态、防风险等等措施之后,2015年下半年有关部门又批准了若干个项目包,PPP项目在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之下不断进展,“一带一”也逐步在发力。从P、PPI挖掘机指数、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用电量、货运量、房地产业表现、居民消费等多项经济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正在日趋明显。他,在亮点纷呈与矛盾制约并行的2017年,应该在积极财政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组合框架下,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中注重总结以往经验,让市场充分作用,力求趁势完成中国经济探底,企稳入“常”。
在会上,对于经济出现一暖,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赞同。但回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的分析很有代表性。在他看来,这一暖主要是由短期的经济自身运行的周期性因素带来的,是否构成拐点还有待观察。
李稻葵将经济回暖归因于三个因素。首先是由引导、市场自发调节的去产能措施开始发力,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带动了上游产品的价格回升。其次,全球经济在回暖。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了增长。尽管出口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从过去的30%下降到现在13%,但是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回升也会逐步带动中国的出口。三是从2015年下半年延续至2016年10月的火爆房地产行情,至少解释了去年P增长1/9的原因,特别是去年房地产投资开发的增速高达6.5%,然而,这一因素却面临难以为继的状况。
李稻葵同时也提醒,目前,供给侧结构性中激发经济自发增长的能力有待提升。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8.1%,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占20%的增长,以引导为主。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有待思考。“一旦民间投资能够回暖,中国经济这一轮的恢复不只有6.7%、6.8%,可能还会高一点,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李稻葵强调。
此次分析会主题为“深化供给侧:转换动能,推动升级”,在新形势下,如何转换动能,找到升级的着力点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的观点引起了关注,在他看来,考虑到长远,一定要解决下一阶段发展的新模式、新动力、新技术、新动能、新基础的问题。这些新来自于哪里?在经济转型中,必须大张旗鼓、全力以赴地去发展新实体经济。
何为新实体经济?他解释说,新实体经济应是能够有效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经济业态,其与虚拟经济不是对立,且是当前经济主体真正意义的回归。
新实体经济究竟该如何发展?在王广宇看来,五大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新的科学技术,二是新的商业模式,三是新的投资范式,四是新的产权,五是走天生全球化的道。王广宇指出,走天生全球化的道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选择。这与传统企业在本国站稳脚跟后才去海外拓展的发展轨迹不同。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产业分工调整、互联网飞速发展,这使得今天企业一创立就可以是全球化的企业,面向全世界采购原料、面向全世界生产制造,在全球范围寻找资源、寻找投资者。而这一现象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存在。总之,“新实体经济就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要促进新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全社会力量不断创造,还需要对建设性的创新给予和鼓励。”王广宇对此信心满满。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你就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