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汉寿经济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全区已落户工业企业60家,其中投产规模企业23家,在建与签约项目37个,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己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地。
一、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在促进“三型”中支撑园区发展
(一)精心谋划优势项目,建产业特色型园区。从装备制造业提升期、精细化工业转型期和生物医药成长期这一实际出发,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产业集群。一是重招引。具体做到“引大、拉长”。“引大”即积极招引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型、型、总部型项目,先后引进了康普药业、金能科技、中联重科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特别是中联重科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备制造业在园区经济中的比重,园区特色进一步凸显。“拉长”即依托龙头型企业推进产业链招商,拉长产业链条。中联重科引进后,围绕产品配套,新建了中联重科配套产业园,引进了12家配套企业,进一步壮大了装备制造业规模。二是重扶持。研究制订针对性强、力度大的专项扶持政策,对重大项目在审批、用地等方面实施倾斜,给予扶持鼓励。如中联重科投资项目和配套产业的引进中,主动邀请中联重科高层负责人来园区考察,对该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制定了免费提供“五通一平”存量土地、免收行政事业服务性费用、免费招聘培训员工等优惠政策,促进了项目早签约早落户。三是重开发。围绕三大产业集群,包装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大项目,真正形成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梯次跟进一批,滚动发展的格局,了发展的连续性。
(二)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建生态友好型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效益相统一,加强污染控制,严把三道关口,着力打造质量好、能耗小、排放少的城市新区。一是严把规划布局关。一方面,在园区总体规划上,按照“园中园”的思,将园区切块分片,合理规划了“五园一厂”,即中联重科及配套产业园、中南五省农机制造产业园、医药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三产园和污水处理厂,将三大产业集群适度集中,便于厂区垃圾、废水处理;另一方面,对入园区的企业严把厂区设计布局关,生产、生活区分离,走出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后恢复”的误区。二是严把企业准入关。招商选资的工作取向,严把前置审批关,提升入园门槛,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型企业,尽量减少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进入。严格进行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建立企业环保准入制度,实行入园企业环保审批“一票否决”,了一批粉尘多,污染大的项目进驻。三是严把污染整治关。鼓励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引导康尔佳制药新上了废弃物提取项目;加大技改治污力度,近5年共投入100多万元对东永化工、金江水泥等企业进行了专项治理,成功引导太子化工与桃花源动力进行了厂址对调,减小了太子化工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己基本完成,计划年前开工建设。
(三)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建实力效益型园区。在大力招引新项目的同时,加强扶持和引导,鼓励现有企业扩规,做大做强。一是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一方面,积极争取国有资金,只要有政策口子的,大力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和宣传动员,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各类资料,带领企业到省、市汇报工作,5年来共为企业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共召开银企业洽谈会6次,促成企业贷款6700多万元。二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二次创业”为主导提升工业质效,近3年完成技改投入3.1亿元,帮助企业走研发之,尽快出高精尖端产品,同时鼓励企业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引资金和技术,促企业升级换代,使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重点对康普药业、康尔佳制药、金能科技等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的企业进行了扶持,研发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品。三是引导企业推进体制。积极为企业寻找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推进股权,为上市打好基础。引导金诚研磨与湖南高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湖南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定了合同,为公司新增投资4000万元进行扩股;引导金能科技收购了职工股份,进行了股权置换,为企业上市迈出了的步阀。
二、以能力建设为关键点,在提高“三力”中推进园区发展
(一)以解放思想为根本提高创新力。把把解放思想放在突出,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新办法、新机制、新途径,树牢了三种观念。一是树牢“机遇是金、抓住就赢”的观念。面对滚滚而来的产业转移浪潮,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打破旧思想、旧体制的樊篱,创新配套政策,建强园区平台,开展全民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实现了招商引资的大跨越。面对国家扩大投资政策,认真研究,加强对接,促使一大批项目挤入了国省计划“”。其中全国仅60个的经济示范镇落实到太子庙镇,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使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二是树牢“、借船出海”的观念。打破“唯资源”论、“唯区位”论的,通过“”,实现“无所不为”,培植了一批“零资源”产业板块。在药材资源并不丰富的条件下,打造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没有铁矿的前提下,打造了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三是树牢“筑巢引凤、放水养鱼”的观念。立足发展看长远、看根本,牢固树立正确的“亏福观”。免费为大项目、好项目提供“五通一平”的存量土地,每年拿出大额资金重纳税大户,甚至将开发区一楼办公区免费出借给中联重科,不收水费、电费,敢于让利于企业,获得了园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二)以提高效能为核心强化执行力。从讲大局的高度出发,端正了执行态度,完善了执行方法,健全了执行机制。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每年年初出台《汉寿经济开发区个人岗位责任制》,明确了每名领导、每个局室、每名干部的责任,并一一进行细化,出台了《项目拆迁工作责任分组安排表》、《汉寿经济开发区企业联系人制度》,推行维稳结对包保机制,为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了前提。二是加强工作调度。针对工作内容多,目标任务重的特点,创新推行了“周调度”制。每周一上午召开全区干部会议,每名干部简明扼要、实事求是地汇报前一周工作进展情况,针对问题集思广益,讨论出最佳解决途径,当场制定出实施方案,同时部署下一周工作,细化量化到每一天、每一件事,安排到每一个人,确保各项工作每天都有新进展、每天都有新成效。三是严格考核惩。打破福利上的平均主义,严格加班登记,如实兑付加班补贴;严格绩效考核,按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等单项工作行赏;每年年底组织干部述职测评,将工作成绩作为推荐重用的依据,3年来共推荐1名副主任任乡长,提拨2名二层任副主任,推荐4名二层到县直部门任副局长,大大调动了干部工作积极性,打破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格局。
(三)以加强团结为重点增强凝聚力。把班子的团结统一放在首位,以的思想和谐、组织和谐促进园区社会和谐,形成了凝心聚力抓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决策。针对开发区项目多、资金多的现状,健全完善科学决策、决策机制;实施重大事项决策集思广益、尊重多数、务求科学原则,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建立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和向社会征求意见制度,提高了开发区党委、管委科学决策、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开展评议。培养作风,提高意识,发展。领导班子定期召开专题生活会,班子集体交心谈心,一把手和、和之间,开展了积极、健康的与,开诚布公,沟通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增进了团结,为推进区域大开发、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
三、以建设为新亮点,在打造“三件”中保障园区发展
(一)加强硬件建设,创一流投资。根据园区的特点和规划要求,按照“量体裁衣、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稳步推进”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进行水、电、、汽、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开发区的吸引力,为项目落户提供完善的载体平台。近年来,共投资3.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三纵四横7条主干道,区内道总通车里程达到16公里,道绿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亮化道6600米,形成了畅达的与省道、国道、高速公、火车站相衔接的道网络。架设六条电力专线,新建220KV变电站一座,10KV开闭所二个,电力设施可满足10年开发需要;建成日产万吨自来水厂一家、天然气门站一个,园区承载能力和现代化综合服务水平迅速增强。
(二)加强软件建设,创一流政务。在认真行使各项委托权限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优化服务。在2009年、2010年全县优化经济测评中,汉寿经济开发区分别获得了第四名和第三名的成绩。一是完善了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机制。修订了《汉寿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行政审批和行业服务事项办理规则》,从企业签约到落地投产,所有审批事项由园区全程代办,大大缩减企业办理相关手续的时间。如总投资6000万元的圣鸿生物制品项目申请注册到开工只用了45天时间。二是推广了“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拨”的“一费制”收费模式。每年年初召开相关职能部门和园区规模企业负责人会议,职能部门核定企业年度收费额,政务中心向企业发放《费负卡》,各企业按《费负卡》上项目和标准到县政务中心按时缴费,各职能部门不得再到企业另行收费。“一费制”推行后,共为园区企业减免各类费赋近千万元。三是推行了“企业日”制度。每月1-20日,各职能部门不得到园区企业检查工作,外时间检查也必须先到经济开发区申请备案,基本杜绝了职能部门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潜件建设,创一流人文。和投资商交朋友,营造出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了开发区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每名干部联系1-3个规模企业,每周必须到企业现场办公一天以上,主要负责协调企业关系,化解企业矛盾,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协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招商引资和做大做强等工作。长假期间,开发区的领导干部都分头到各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及员工一起活动;每年年初召开企业发展座谈会,年底组织企业团拜会,共话园区发展,共创园区未来,让他们在开发区感受到一种家的氛围、家的温暖,使他们实意扎根开发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