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6-09-03 13:25

理论周刊--新闻报道--人民网

蔚然成风的意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卸磨杀驴的意思,汹涌澎湃的意思,栩栩如生的意思是什么,絮絮叨叨的意思,淹没的意思,一代天骄的意思

  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凝聚共识,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中,应该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引导广大干部感情上真诚认同、上坚定、行动上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和自觉行动。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确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马克思主义了社会历史发展中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试图领导的阶级,其阶级利益必然这样那样地和人类的普遍利益相吻合。马克思指出,充当解放者角色的“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的要求和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他由此得出结论,在存在阶级利益对抗的社会,人类普遍利益唯一可能的现实形式是阶级的阶级利益。他发现,能够持久地代表人类的普遍利益,因而是唯一能够冲破资本主义狭隘个人关系的社会力量,因为是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说其是“市民社会阶级”,是因为它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不断壮大着的社会力量;说其是“非市民社会阶级”,是因为它并非传统意义上(受特定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阶级,它的形成本身就意味着阶级的趋势和现存社会的解体。因此,只有的阶级意识是“消灭阶级”。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奠立在了科学意义的基础上。

  保持和发展党的理论优势

  干部工作化:难题与破解

  把准干部制度的问题和关键

  创先争优推动农民工党建

  郑新立: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显著

  召开以来的十年,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断探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在经济理论上有了一系列重大创新。集中起来说,就是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继理论、“”重要思想提出之后,具有阶段性和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的有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来有关发展的新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表明中国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具有理论创新能力,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灿烂前景的伟大的党。

  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要由人民共享。这对纠正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让人民从经济增长中更多受益,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的重要发展。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以人为本的大大拓展了此前关于生产目的的理论,是中国执政为民的集中表现。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强调经济发展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和生态。协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要互相协调,社会发展不能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发展也要协调,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能过大。可持续,强调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追求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提出这些要求,是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是克服了思想上的片面性。

  中国经济下行中的“忙中添乱”

  亚当.斯密“两只手”的作用

  低碳化趋势及其对中国的挑战

  贾康:“”以来财政工作以人为本

  正确的决策来自于科学的审时度势。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要求,对于我们党今后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谓大势,概而言之,就是发展的大方向、大要求、大趋势。这方向、要求、趋势不是主观的想当然、白日梦、乌托邦,而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性。那么何为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

  先看科学发展。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发展,也只有发展才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崛起与繁荣,我国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也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但是如果发展思、发展模式、发展不科学,发展本身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即经济总量扩大了,但经济结构没有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结构恶化了,了,人类和发展的条件下降了。

  行政审批当前为何大幅砍削

  生态文明建设: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为什么说21世纪上半叶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多管齐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五四运动之领导力量

  长期以来,学界对五四运动之领导经济力量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什么呢?1939年以前,一般认为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领导的。这种情况,随着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在1939年和1940年连续发表有关五四运动的文章而改变。1940年提出“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观点日渐占据主流。

  1950年,邓拓发表《谁领导了五四运动?》一文,指出:“五四运动,是以主义知识、小资产阶级知识和资产阶级知识的统一战线为基础,而以主义知识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1954年,华岗在《五四运动史》一书中强调,五四运动是“以主义知识为领导”。1962年,朱务善在《五四运动是否就是新主义》一文中提出,“中国知识和青年学生领导了五四运动”的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强调,五四运动是由领导的。1963年,孙思白指出:五四时期“的政党虽然还没有诞生,但是这个运动的阶级内容、口号、方向、目标等,凡足以体现领导权的诸特点,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五四运动是主义知识领导的,“属于领导权的范畴”。到1980年代,有学者具体提出“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领导的”和“领导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的真正推动和领导者应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派”的观点。

  以上为学界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主要观点。这一时期,海外学界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颇为重视,包括对运动领导权的研究,与国内学界观点不太一样。周策纵在1960年出版了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第一本通论性著作《五四运动史》。

  欧洲文化强国如何由衰及兴

  在先进的大学文化中创先争优

  读书方式决定人生与事业高度

  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发展的幸福元素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