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6-05-13 14:21

圆桌论坛思想碰撞意义深远印度·中国城中印经贸合作新思

傲娇的意思,奔丧的意思,兵贵神速的意思,博学的意思,不辞而别的意思,察言观色的意思,沉鱼落雁的意思,垂涎的意思

  5月6日,由万欣晟控股倾力打造的“ONE有引力”主题的“印度中国城”项目发布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在发布会上,一场关于中印双边贸易新政策以及新政策对中印双边的经济影响的圆桌论坛成为一大亮点,在论坛现场,与会代表们各抒己见,充分探讨了印度中国城项目的可行性,及对中印两国的深远意义。

  大国碰撞,催生重大市场机遇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山水相连,文化交融。两国在历史上充满了相互尊重和向往,和平共处、相互借鉴一直是两国悠久历史中相互交往的主旋律。在当代,先后实施的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更是了世界。中印同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发展目标相通契合,发展进程相互促进,在多双边经贸合作领域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特别是2014年中印签署了五年期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这是中印贸易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中印之间有非常强的互补关系。特别是中国经过了几十年以经济后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财富的规模和极大的制造业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印度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的时候,将会特别需要中国现在已经有的一些重要的资源,比如中国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方面,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很重要的特点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的状态,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剩的产能并不是坏的产能,比如我们很多过剩的产能是具有生产高品质产品能力的,只不过现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于产能的消化能力出现了暂时的困难。

  他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中国一些重要的产能有转移的机会,一些重要的产品有出口的机会。而印度是全世界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人口国,拥有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的巨大基础。

  前景,完善对策保障平衡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最近的20年中,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和6%,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3%~4%)。中国和印度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更是全球资本流出和流入的重要国家。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际关系和全球重大事务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中印关系中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深化日益发展的经贸关系。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将决定中印关系的长期轨道。因此,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将是中印未来的重点。

  龙永图认为,中印两国的互补性决定了中印两国的贸易有非常的前景。他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近年来非常高,说明它的财富积累也在快速的增长,随着财富快速的积累,印度也会像中国一样出现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和中高收入群体,以及越来越广大的消费者群体,这就表明了中国和印度的贸易会产生一种奇迹性的化学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他表示非常看好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

  中国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谈到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时认为,谈贸易要谈两边,有卖有买,有的时候一边出了问题是因为贸易不平衡。他讲到,我们出口能力很强,因此我们有顺差,印度对我们有很大的逆差,需要想的更多的是印度如何平衡逆差,印度对我们的出口也增加,这样双边将会更平衡更顺更少一些贸易主义的问题。

  (左起分别为:印方代表Puran L Jeswani、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万欣晟控股董事会李俊、中国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而中国城也包含着产业园的概念,前店后厂的概念很重要,大家都可以生产的东西,互相如果可以出口就更加的平衡。希望中印贸易和合作更加的平衡发展,促进两国经济的增长,而不是一方单方面的发展,这样会更加的健康。

  互补合作,拓宽发展新思

  在基建、制造业领域,印度存在引资的需求,中国也有着“走出去”的渴望。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印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思。

  万欣晟控股董事会李俊表示,从去年开始中国的一些政策在改变,而印度莫迪总理在推进印度制造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入大量的技术和投资,整个政策的着力点在招商引资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企业进入印度。进入印度分几种,第一种是资金进入,经常会说热钱进入,对外汇市场会有一定的冲击力。第二是企业原形进入,能够带动当地的就业、提高当地的消费水平、提高中产阶级财富的积累。我们属于第二种进入,在符合政策的基础上,同时进入的条件是比较标准的话,能让当地印度老百姓可以享受这个标准是更好的概念。

  中印贸易论坛代表郑杰也表示,中印两国间的关系是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城项目了中印两国贸易新的,可以引入更多中国产品进入印度,也可以提高印度人民生活水平和民生水平。

  历史机遇,抓住大胆走出去

  印度亟需升级其在公、铁、电站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构建生产能力。而与之相反,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设完毕,上述所有领域几乎都承受着产能过剩的压力。本质上说,印度和中国彼此需要。印度这个巨大的市场对中小企业走出国门有非常大的帮助,中小企业可以抓住这样的机遇。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