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忙于炫富 连炒概念都怕烦)
当前,多数实体企业都想做金融,因为实体经济的收益回报远远不如金融业。类似情况从美国开始起步,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进行经济变革时,债券宽松随之而至,把有毒债券推广到拉美,在美国前财长鲁宾的回忆录中,对相关情况有详尽叙述。实体企业家说到自己公司的人工智能、机械化,大都眉飞色舞,愿意一 一解说每条流水线的细节。笔者周围的圈子中,实体企业做得最好的,净利润率在30%。前提常幸运,行业前景不错,跟随上游提前进行国际化布局,在发展过程中一步也不能走错,把成本压到最低,每一分赚的都是辛苦钱。倘若一步走错,所有的投资都可能打水漂。进入零和博弈期,上下游不能共同成长,一家企业的赢利就意味着数家企业的亏损。
这跟爱炫富的互联网金融没法比。截至案发时,一年半内e租宝非法吸收资金500多亿元,投资人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不管人如何痛苦,炫富的已经炫过了,我们假设,这些机构拿了钱之后顺利把钱洗到了境外,换成了硬通货资产,国内只放一个代理人,痛苦的就全部是被搅得一团糟的境内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现实中就有这样的案例,代表人由去世的人担任。4年前,融宜宝原总裁王会师身亡,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输入“融宜宝”后,显示出融宜宝旗下有五家公司的代表人仍为已故的“王会师”。
这两年金融行业可谓做得风生水起,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金融行业获得了实体企业成长、个人财富增长的大部分红利;二是庞氏没有。
银行是分享实业红利的典型。2003年前后,银行日子不太好过,随着经济回暖与上市,银行业不仅死而复生,还活得非常滋润。据银行业协会的数据,银行2003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资产总额达到27.64万亿元,同比增长速度16.8%,而据银监会数据,到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94.17万亿元(商业银行总资产15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前几年,银行利润多到不好意思。《银行家》2012年报道称,从2008到2011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32.84%、16.45%、33.48%和36经济.3%。从银行业员工的工资可以看得出银行业的好坏,这个数据反映真实情况,宏观经济下行后,2015年银行利润才下降到个位数。一句话,在此次经济转型之前,谁做银行谁上市谁就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两年保险公司资产大扩张。截至2014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9.3万亿元,境外投资达239.55亿元。综合75家人身险公司的情况看,2015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43.13%,万能险功不可没。
如今,连银行利润都下降了,只有极少数专业金融机构可以靠风险控制能力与降低成本的能力赢利,另外一些就奔着庞氏而去。
有一个朋友说得很直白,其做了二十年的实业,得到的利润还没有两年在股票市场高抛低吸赚得多。股权投资虽然有失败案例,但20%左右的成功概率,获得的收益就足以覆盖所有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