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6-04-16 12:09

【投资者说】万亿分期市场详解国内主流消费金融模式及风险深度报

来归相怨怒后一句,礼到人心暖的后一句,礼到人心暖后一句,蒙古说唱最后一句,明日复明日后一句

  中国消费金融的风口已经被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抢滩数年,但这一个万亿级的风口到底有多大、还能吹多久、有否崩盘的风险,还有最重要的机会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从业者、创业者及投资人每天思考的问题。

  本文笔者走访了数十家消费金融公司,阅读数十篇研报论文,通过逐一分析现有国内主要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商业模式,来为『消费金融的机会所在?』提供解答思。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消费性贷款规模为10.44 万亿元,2013 年为12.98 万亿元,2014年则达到15.38 万亿元,2015年达18.96万亿,占中国整体信贷规模约18%。

  在过去的5年中,消费贷款正以平均每年 20%以上的速度递增。按照最保守的假设,未来至2020年,若以年均10%的增速增长,消费贷款总规模会达到30.53万亿。

  假设房贷按维持2015年占比75%不变,则房贷贷款规模将从2015年的14.22万亿增长至27.48万亿,而其他消费贷款规模则从4.74万亿增长至7.63万亿,增量达2.89万亿。

  这近3万亿的增量市场将是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传统信用卡争相抢占的巨大蛋糕。我们再保守假设,25%的市场会由互联网金融公司分得,那么则会有近7500亿的增量市场被上述选手收入囊中。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力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为内需驱动调整型。在该政策的影响下,韩国从1999年开始大力推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消费(此状况与国内当下相似)。

  经过三年,韩国信用卡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卡市场,发卡总量突破1亿张,15岁以上人口人均拥有4张信用卡,信用卡债务总额膨胀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发卡机构中同质化竞争,竞相采用无息分期付款服务,降低申请者信用审核门槛,甚至到无门槛程度,据调查,韩国由27.4%的无家可归者拥有各种信用卡。

  在如此病态的增长中,信用卡的确推动了韩国经济发展,2001年消费内需占总需求的75%,比1998年的20%提高了55个百分点。但好景不长,2001年开始,信用卡逾期率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3.8%,上升到2003年1月末的11.1%。最终,信用卡市场崩溃,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集团下的LG信用卡公司资金流动性断裂,接受了16家银行45亿元救援及母集团的3.2美元注资才避免破产。包括LG,三星,Woori银行在内韩国8家主要信用卡公司,总共亏损34.6亿美元。据估算,韩国信用卡的呆账高达54.8亿美元,382万人被列入信用不良者名单。

  (1)1989年《银行法》实行利率市场化,信用卡及现金卡商可以定价业务。

  (2)银行准入降低,民营银行设立,《银行法》信用社、信托及中小银行可改制为商业银行并放开分支机构数量及地域。

  (3)外部征信市场的建立,1986年核准保险业开办消费者贷款信用保险,1992年成立“财团法人金融联合征信中心”,并于1994年建库完成并对外提供查询服务。至此,从1987年到2006年,信用卡流通卡数量每年以27.85%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8月,流通卡数量最高曾经达到4566万张。按2300万人口计,人均持卡1.7张;按有持卡资格的1100万人计,人均持卡3.6张;按900多万持卡人计,则人均持卡4.4张。信用卡授信金额也在迅速膨胀。从1998年到2005年,循环信用余额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73%。其中,最高峰的2005年11月曾经达到4953亿元新台币。然而,2005年开始,爆发卡债危机,不良比率从2005年年末开始上升,2.22%上升至2006年5月最高峰的4.98%。

  2006年,45家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信用卡收入为772亿元新台币,冲销坏账金额达1163亿元新台币,这意味着当年信用卡收入不足以对风险进行补偿。在前10大发卡机构中,有7家打销坏账金额超过发卡收入。

  相比韩国而言,银行业的损失较小,只是当年的盈利降低及部分亏损。

  信息摘抄自《韩国和我国的信用卡风波及启》

  从韩国及的信用卡风波可以得出经验,一个国家如果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到达一定阶段后一般是信用卡占比经济规模10%以上,持卡人士人均持卡4张信用卡,同业竞争恶劣经济导致门槛放松等,会有大概率出现信用卡危机,重则大小信用卡机构洗牌清盘,剩下背景雄厚的信用卡公司,轻则全行业亏损,小型公司出局。

  由此参照国内,现在国内的消费信贷规模为2015年18.96万亿,占P( 67.67万亿)约28%,人均持卡0.4张。、上海信用卡人均拥有量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 1.70 张和 1.33 张,离的水平还有很大空间。

  但如果中国出现国家性大力推动消费金融发展、中小银行放开信用卡业务、人群准入放宽、同业竞争恶劣等情况,中国的消费金融崩盘的风险将有可能提前到来。

  此类公司在消费金融的潮流中是稳赚难赔的大赢家,比如淘宝/天猫、京东、携程、去哪儿和维品会等。

  这类公司无一例外地把控了上亿量级用户的消费场景交易,如果决定开展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只需要增加白条支付功能即可。

  它们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①可计算为零的获客成本

  ②用户基数大,能低成本的迅速上十亿级贷款余额规模

  ③独特历史数据源,样本大,可用机器模型做风控,风控成本低

  ④可控制交易支付环节,抵御信用卡等竞争对手

  ⑤集团资金,信用足,资金成本低;

  ⑥业务本身可以不盈利,可促进主营业务增长

  ⑦金融产品空间大,未来也许也能发虚拟信用卡

  假设在未来出现了最坏的情况,信用卡危机爆发,那么这类公司的消费金融业务也能大概率下来。

  此类公司第一梯队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第二梯队是百度钱包,以及未来的华为支付、小米支付等手机支付。

  这类别的公司与类别1公司相比,②、③、⑤、⑦点优势同样具备,都为覆盖千万级别用户量以上的支付应用,贷款规模容易上量,有独特的用户数据源可机器建模风控以及有集团低成本资金支持,有发虚拟信用卡的想像空间。但在①、④、⑥点上,优势就相对较弱了。

  尤其在第④点上,大用户量的支付公司控制不了交易环节,需要与其他支付公司或者信用卡直接竞争。其获客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需要主动去激活用户使用其金融产品。

  在这类公司里面,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所有消费金融公司都必须要想像的竞争对手,它们有着数量最广的用户覆盖面、最大的网络支付商户覆盖面,以及庞大的独有数据源。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未来政策放开信用卡业务,微信及支付宝会迅速成为过亿发卡量的最大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在分期业务及现金贷业务直接占据最大的竞争优势。

  这类公司主要以分期服务切入特定的人群或场景,并汇聚流量到其电商平台,未来具备成为该场景最大电商的想像空间,获得类似第一类公司的竞争优势。

  这类公司最显著的代表为分期乐,趣分期等。

  这类公司想像空间如果要成立并做大,核心点在于是否有足够大客群可以迅速支持做大贷款规模及未来能否控制交易场景,抵御其他竞争对手。以分期乐、趣分期为例,切入学生分期市场,全国高校学生在校数量约3000万,假设人均分期消费/现金贷3000元,则有900亿的规模,未来还可延伸,有百亿贷款余额的空间。

  其次,可以避免信用卡的竞争。原因有三:

  ①政策银行信用卡对学生的发放;

  ②学生无收入及信用数据,银行信用卡模型无法直接应用;

  ③可以争抢成为最大的学生电商,控制交易场景,配套的校园风控,物流,催收等体系也加高了后进者的门槛。

  但这类电商做大后还面临盈利问题。其风控及催收体系偏线下,比纯线上机器模型风控成本高不少。同类竞争对手之间价格竞争,坏账较高,供应链管控及资金成本较高因素都可能导致不盈利。最后能存活的必然是同类竞争后,整体效率较高者,甚至是行业内合并后形成的寡头。

  通过B2B2C与经销商合作,获取C端模式切入的分期公司,这类公司共同特点是得招揽渠道商家,通过商家向终端消费者推广其分期服务,这里面的创业公司十分之多,竞争也最激烈,按照不同的品类、渠道、人群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代表公司:捷信、买单侠

  捷信可以说是3C分期公司在国内最成功的典范。捷信原母公司为捷克的消费金融公司,界复制各类消费金融公司。捷信从07年开始进入中国,主打线下3C卖场分期服务,消费者在卖场现场申请分期,捷信通过后台实时审批。核心的体系为重线下商户发展及风控的体系,全国有近2万人的员工规模。

  据内部员工透露,捷信的贷款规模已超100亿,普遍采用等额本息的还款办法,实际利息会在30-50%,而坏账率据闻在10%以下,有足够的利差去覆盖坏账、线下团队运营及风控等成本。如果其年贷款余额能达100亿,利息35%,坏账10%,利差30%,再减去假设资金成本8%,运营成本10%,还有大概8%的净利水平,则为净利8亿一年,估值将会接近100亿。类似模式的公司还有买单侠等后进者。

  此类公司的难点在于线下商户体系的发展与风控,以及后台筛选用户以及定价的风控实力,缺一不可。除了有捷信的成功案例在前外,广阔的市场空间,够重的进入壁垒也是吸引创业公司进入的原因。但这类公司的风险就在于:进入者众多,大家实际都掌控不了渠道,导致利润不断降低,最后如果有系统性的消费金融崩盘,可能也会不少公司。

  大部分的服务类分期公司也是B2B2C的模式。这类公司有垂直一个行业的,比如旅游分期里面的呼哧旅行、首付游;教育分期的蜡笔分期、学好贷等;医疗领域的美分期等;也有综合多品类都做的服务分期公司,比如米么金服。

  这几类服务分期公司简单看也感觉市场很大,行业也类似3C服务商家比较分散,不集中。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单一服务类分期公司能跑起量。可能原因有几点:

   相比3C标准品,教育/医疗/旅游每家商家提供的服务都标准化的,需要针对不同商家,不同服务逐一开发定制分期方案,开拓商家的速度较慢。

   相对3C,服务型商家还有卷款跑的风险,开拓商家时还得风控服务质量及机构实力。

   市场不如3C普及和高频,消费人群较大比例经济实力较不错,拥有信用卡比例也较高,直接面临信用卡的较大竞争。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