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10-29 13:38

半殖民地”伪命题

怎么做淘客,psp2价格,蓬蓬乳空空指,子桓哥哥,izzue尺码,一猫一菩提,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首页,天下第一兵,地铁笨蛋9,古方生发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按照教科书所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放开表意不清的“封建或半封建国家”的概念,仅从“半殖民地”这句话,也同样存在争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仍存在自主的,外交并未拱手相让,军事完全,经济上虽然根据几次条约了海关税率,但其他内陆税收仍属于清所有。尤其重要的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本土商品对外国的洋货有压倒性优势,对外出口上更是将贸易顺差不断拉大,显示出中国传统经济仍具活力。那么,如何看两次鸦片战争间的中国经济?中国传统经济个体又为何会破产?【网友评论】【“闭关锁国”伪命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出口而发动,但它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虽然有南京条约的签订,可英国对华出口仅仅在战后最初几年获得飞跃式上升,进入1850年代以后就开始停滞。相反,倒是中国对英国出口的数额,不仅没因战争而减少,反而呈现井喷式发展,尤其是茶叶生丝的出口额,在1850年代比战前上升了几倍,而且由于重新调整了关税,也令中国的关税收入增加。中英之间的贸易顺差不仅没能减少,反而越来越大。【详细】

  追究英国商人在中国贸易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商人根本没仔细研究过中国市场,便盲目地将他们在对欧洲贸易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以为中国人也如欧洲人一样,会需要大量裁好的床单,衬衣布,呢绒,甚至是钢琴和刀叉。就算是英国棉布,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进口下降趋势。【详细】

  就算是英国人的商品没能瞄准中国市场,为何已经开始工业化进程,采用机械大工业生产的棉布,也从中国市场衰退?相比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英国,只有棉布和呢绒是拳头产品,可这两种商品即便价格再便宜,千里迢迢运到中国,缴纳关税后的价格,还是远高于中国土布。【详细】

  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生产,成本无法精确计算,总的来说,土货卖出价很低廉。一个长期居住中国的英国人搜集了中国各式各样土布布样,标上当地的价格送至英国,看是否能按照这样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了”【详细】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中居于首位的是棉布,棉花和棉纱等原料紧随其后,但绝对数量并不大,平均每年进口的棉花不过五十万担,棉纱不过两万五千担。这种进口份额已经是从英国进口货物中的大,可以想见,那时的中国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市场。在这种封闭的市场中,又分成了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每个区域都承担或原料生产,或产品加工的职能,最终运输到各地进行销售,有部分输送到广州进入外销。这种分工明确的区域,有效的并平衡了中国传统经济体系。【详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1843年中国从英国进口的棉布总值为4,039,182元,到1850年竟急剧下降为1,616,900元,仅为1843年40%,而棉花数额,则从1843年的683,654元,飙升为1850年的3,432,000元,是1843年的5倍。这种从进口制成品到工业原料的转变,意味着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详细】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五座城市都是中国的区域中心,以前的传统经济结构中,这些城市只是起到区域中心作用,属于协调本区域的生产,并运输到广州进行销售。开五口通商后,五座城市直接成为外贸中心,中国传统经济生产格局开始变化。【详细】

  五口通商以后,中国长期以来以广州一地为口岸的历史结束,曾经被的封闭的传统经济,此时不得不被动的卷入世界大市场体系。不得不按照市场的要求来改变和协调自己的生产和加工,这种变化并未令中国经济走向负面,相反在短时间内,引发了旺盛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出口量的增长。【详细】

  直至鸦片战争前,广州茶叶出口平稳增长,年均达42.3万担,价值1692万元,约占当时广州出口总值的63%,这还不包括从陆运往俄罗斯的茶叶。鸦片战争后,直至19世纪中后期,茶叶一直是中国占第一位的出口商品,其出口值在有些年份甚至占中国总出口值的80%以上【详细】

  19世纪后期,鸦片产量逐年进步,各地方征收的鸦片税厘也越来越多,这使地方官员受到鼓舞并鼓励农民种植鸦片。鸦片税收的确暂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清面临的经济困境。鸦片进口税进步,鸦片贩子增加进口量,以维持其足够的利润;内地海关税收的进步,则实际是变相鼓励地方扩大罂粟种植面积。【详细】

  面对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起初将原因归结为清的人为阻碍,认为其商品在中国内地“被沉重的通过税挡住了去”,后来,将原因归结为从中国获得的经济并不够多、中国的通商口岸太少。并为此不惜再次发动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条约,相比起十几年前的南京条约,条约就是一个扩大版,除了得到更多的通商口岸外,欧美商人还得到了在内地通行免除过税等。但是,这些真的有助于他们开拓中国市场么?【详细】

  根据条约和天津条约,中国增开了十处口岸,这样是不是可以帮助英国人打开市场了?据一家洋行老板说: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洋布依旧不热销。广大的市场也并没有打开,打开的只是沿海一小部分城市。在此期间,英国还是大量进口中国的生丝和茶叶,中英之间的贸易依旧保持着顺差。【详细】

  天津条约中:洋货从进口到销往内地只需交纳7.5%的税,这恐怕是当时全球最低的税了。但是,税率的减低并不能帮助赢得顾客,诚如总督米切尔早在1852年预言的那样“即使商人们能中国同意英国货可以不交纳任何捐税进入各省内地,也不会造成中国人的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可以感谢的后果。”【详细】

  专家严中平指出至少在六十年代以前,外国商品的入侵非但没害中国的自然经济,反而“使农村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在某些方面说来更加牢固”。但从1860年代后,中国传统经济竟然开始解体,如果不是的影响,洋货的大量涌入,究经济竟是谁令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开始解体?【详细】

  上海生丝输出的数量便急剧上升,至1853年上海输出生丝即达58.319包,较广州同年输出生丝数4,577包,增加了12.8倍以上。1853年以后,上海生丝出口仍继续上升,如1858年,经由上海出口的生丝即达85.970包。【详细】

  上海开埠后,江、浙生丝出口便急剧上升。当年作为外国资本殖民的代言人马士曾这样写道:“就丝来说,把贸易局限于广州的放宽后的效果更是显著。中国丝产量最大——在当地差不多全部产区——而且质量最好的产区,都是在一个一百英里稍长些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东北端便是上海,……上海立刻取得了作为中国丝市场的合适的地位,并且不久便几乎供应了的需求的全部……”。【详细】

  关于中国传统经济在1860年代开始步入解体,传统理论都将其归咎于外国入侵和洋货涌入。但是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洋货的涌入不能改变中国最广大内陆的传统经济,老经济体系仍然在运转,并未受到沿海经济区域变革的影响。似乎所有人在研究过程中,都忽略了一个几乎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期出现的事件:清允许地方官员开征厘金。【详细】

  说起厘金的本质,其实质就是征收过费和交易税,这里指的主要是过费部分。征收厘金的单位叫做“厘局”,各地征收税率不一,重者浙西高达9%,轻者陕西只有0.45%。起初,清征收厘金是用来充当军费开支,“咸丰三年(1853》……军晌之取资于此(厘金)者,十盖。所入当岁在千万以上”。【详细】

  厘金征收的较多。“……往往数十里之遥,其间多至数卡。……过一卡有一卡之费,经一卡抽一卡之厘”。加之各地征收额度不一,胥吏上下其手,大大加重了过商品的成本,有的甚至达到了成本的几倍之多,与只征收7.5%税收的洋货相比,土货再难占据市场,而赖之存在的传统经济自然开始。【详细】

  学者郑备军则指出“厘金虽有税的性质,但实质是一种费”。财税史学者梁发芾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清代‘厘金’到当今桥费”的评论,指出现在的遍布公大桥所要缴纳的过费就相当于清代的遍地设卡收取厘金,颇具观察力和历史反思的深度。【详细】

  为了太平运动,清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不得不为筹集军饷而四下寻找可以增税的新渠道。由于厘金产生后收入甚丰,不久便在全国迅速铺展开来。到了1861年,全国已有19个省份创办推广厘金制度。【详细】

  厘金作为清朝末年清新增加的一种工商业税制,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需求。它与清当时的主要正常税制:地丁、漕粮、盐课等有很大的不同,即其具有很大的“扩张性”。正是这种“扩张性”,使得的清可以随意征收税金,从而能获得更大的税收收入。【详细】

  虽然两次鸦片战争的胜利,让英国商人两次过分激动,但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良好运作,很好地抵御了外来经济和商品的渗透。太平天兴,中国南方陷入混乱。清收入锐减、开支剧增。为筹措军费而开设的厘金局,彻底压垮了本已处于临界点的中国经济。1860年代后,中国传统经济雪崩似的解体速度,让清的财政越来越窘迫。刚刚平息了内战的清,又将如何经济上的乱局?敬请期待《碎片•晚清经济系列之三:洋务运动》

  • 合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