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
夺取抗战胜利的指
△ 抗日根据地出版的《论持久战》。 吴 娟摄
? 1938年,同志在撰写《论持久战》。
上世纪40年代初,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八军359经济旅在南泥湾开荒。
陕甘宁边区于1941年1月决定发行“边币”,打破了经济被状态。
1938年,各族群众修筑滇缅公永平段,打通国际运输大通道。
从1937年到1940年,数百家民族工业企业迁往大后方继续生产,图为中人肩扛着内迁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
重读毛《论持久战》
——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全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论持久战》的发表,使同志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赞许、,从而最终确立了在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崇高。
——吴玉章(老一辈家)
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季米特洛夫(国际执委会总)
读了这些书,对中国的前途渐渐有信心了。
——闻一多(著名爱国诗人)
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点,在许多人被“论”和“速胜论”的疑云之时,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这一蕴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著,一扫时局之阴霾,以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朝日喷薄欲出的远见,成为指导中国人民夺取胜利的指南。
《论持久战》不仅是指导全国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这部论著,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伟大的抗战代代相传。
立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论持久战》立论高远、系统翔实、通俗易懂、影响深远,发表后先后在延安、大后方、沦陷区、海外印行单行本和英译本,迅速引起外、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后历经历史验证,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指导着中国抗战特别是敌后抗战走向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志撰写《论持久战》有丰富的经验支撑。一是全国抗战以来的重要经验。全文有12处以抗战10个月以来的经验,来申明持久战。强调“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论,也尽够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同志组织成立了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组织10余人不定期地进行学习讨论,相互。
二是土地战争时期指挥红军作战的丰富经验。文中说“过去土地战争时代的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民族战争照规矩应比土地战争更能获得广大的援助”。艰苦斗争培养了同志的军事素养,锻炼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能力。《论持久战》中对时局的分析,体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土地战争时期形成的科学分析方法。
撰写《论持久战》前,同志阅读了大量军事著作和言论。比如黄埔军校的战略讲义、日本论内外线作战的书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苏联的野战条令,以及《孙子兵法》和史书等等。
体现出深厚的军事哲学和战争理论
如层层剥笋一样,同志在《论持久战》中,依次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是持久战?这基于中日矛盾的4个基本特点及其发展变化。4个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发展变化的总态势,“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抗战和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如何进行持久战?
首先,同志强调持久战3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给出了各阶段相应的指导方针。同志指出: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历史证明,同志的预言是科学的,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所验证。
其次,同志深刻持久战必须正确处理战争和的关系,强调贯彻的抗战线,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之中”。
第三,同志提出了进行持久战的具体作战方针与指导原则。同志指出,中国抗战须正确地处理防御与进攻、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的辩证关系,战略上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须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
同志指出时代特点和中日双方矛盾的4个基本特点的竞赛,决定了中国全国抗战的进程和结局。结局上,“论”是盲目悲观;进程上,“速胜论”是盲目乐观。他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反映了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
同志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趋势。在1939年初撰写的《论持久战》英文版序言中,他写道,我的这本小书,是一九三八年五月间作的,因为它是论整个中日战争过程的东西,所以它的时间性是长的,至于书中论点是否正确,有过去全部抗战经验为之,今后经验也将为之。
有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论持久战》对不少具体事件做了科学预见,得到了后来战争发展的验证,比如:
中国全国抗战相持阶段,“广大的游击战争和人民抗日运动将疲惫这一大批日本军,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进一步地增长其思乡厌战直至反战的心理,从上这个军队”。
“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退却,内部的分化、,暂时和局部的等不利的情况。……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
……
同志时刻洞察着抗战的发展变化,调整和完善着理论体系,以理论指导中国抗战特别是敌后抗战的伟大实践,从而领导中国敌后抗战走向胜利,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陈研究部副部长刘中刚)
(原标题:经济日报特刊:夺取抗战胜利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