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十一五”浙江全省P平均增速达11.8%。如何让发展的势头不衰?如何优化经济布局打造新兴产业?浙江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着手。《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标志着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浙江发展将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进入陆海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详细]
怎样才能由“大”变“强”?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开出的妙方是:“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协调发展”。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战略,体现了海陆联动、走活整盘棋的优势: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港口建成了国际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和液体化工五大中转,与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约600个港口开展贸易运输往来。“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将彻底改变“酒肉穿肠过”的窘境。[详细]
《规划》涉及的规划区包括浙江全部海域和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市的市区及沿海县(市)的陆域(含舟山群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等岛群),海域面积达到26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陆域总面积约为0.2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2020年,“十二五”时期则是此次规划的重点时期。依照规划,浙江接下来将加快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建设...[详细]
新格局将成为浙江新的增长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告诉记者,到2015年,这一区域内P将突破2.6万亿元,占全省的3/4,人均P达8.6万元;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41∶53,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陈敏尔自豪地说:“届时,浙江将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蓝图固然美好,要把蓝图变成现实,还要有能换来真金白银的产业去支撑。浙江把目光投向新兴产业。[详细]
迈入新世纪,浙江进入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浙江省十届一次会议要求“以营造绿色、发展绿色经济为主要内容,加强生态省建设为主要载体,全面建设绿色浙江”。
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度削减任务;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4%以上,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均保持在90%以上,废旧放射源收贮率保持在100%...[详细]
浙江省发出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并把此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为了促进企业更自觉地减少损害行为,浙江还决定要建立健全企业行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详细]
许多到浙江省“取经”的外省企业界和经济界人士都想弄明白一个道理:除了民营企业固有的股权结构优势,浙江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来自哪里?结论并不难找,浙江的一个优势便在于制度创新。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到率先探索“省管县”财政体制,再到实施强县、强镇扩权,一领先全国的管理制度为浙江奠定了体制的先发优势,也引发了对于探索中国式放权模式的关注与思考。
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省财政制定财政收支划分、年终结算时,市财政与县财政都是平等的,两者没有结算关系。在此基础上,浙江省积极推行强县扩权,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06年先后4次对部分经济强县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现了从财政“放权”到行政“放权”的跨越。2003年以来,国内多个省市专门相关部门人员,到浙江学习“省管县”财政体制与强县扩权的经验。[详细]
“从原先对部分县市的扩权到如今的全体县市扩权,意味着浙江将为县域发展提供普惠公平的制度保障,并提高县级应对当前经济困难的能力。”浙江省副秘书长陈广胜说,行政下放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从而更直接、高效地为企业和百姓提供服务。专业人士提出,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的探索,有望进一步为削减行政层级的尝试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详细]
赵洪祝表示,下一步,深化扩权强县的重点是向“两头”延伸,一方面推进扩权强市,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要推进扩权强镇,进一步激发中心镇发展活力。2010年12月28日,浙江省透露,该省决定在保持镇级建制不变、符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委托、交办、延伸机构等方式和途径,赋予全省27个先行试点的镇与县级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详细]
镇级市首次见诸于是2010年2月。新名词甫一出台,有人形容“石破天惊”。部分认为,镇级市在我国的行政区划方面可谓首例。在政策制定者邵占维看来,镇级市与行政区划无关。他说,建“镇级市”不是将原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为县级建制市,而是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镇的城市规模、设施、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能力要达到城市化水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也要接近城市化标准。[详细]
按照温州“镇级市”试点方案,这些试点镇将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此外,尽管试点镇的行政级别不提高,但其党政一把手“升级”:进入所在县(市)委常委,镇长明确为副县长级,列席县(市)常务会议。
“能放的权都已经放了,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将进入深水区’。”7月12日,浙江义乌市委宣传部一位官员幽默地说。摆在他桌子上的一份文件可以看出义乌在浙江地位的特殊性:一份省下放给各地级市的文件中,11个地级市后面,再加了一个义乌市。
近十年来,浙江发挥区位优势,全面融入长三角。浙江与“长三角”内各方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区域经济合作得到迅猛的发展,在沟通信息、物资商品交流、科技协作、宣传本地优势、推销当地产品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近几年,合作的范围更为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横向经济联合与区域经济协作,是把浙江经济推上发展快车道的重要原因和手段。
浙江计划十年时间打造出三大城市群和四个都市区,欲建成长三角国际门户地区。
根据规划,浙江省到2020年将建成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国际门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另外,浙江将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城市群,“三群”是组织浙江省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同时还将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区,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
另外,浙江还以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建成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和产业集聚度高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并连同周边城镇形成特色城乡网络发展片区,以促使省域城镇空间多极化、多样化发展。…[详细]
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P比重超过50%,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P增幅2个百分点左右。市区进一步加大“优二进三”力度,提升服务业档次,到2012年,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P比重达到58%左右,市区占比达52%左右,力争2015年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P比重达到80%,市区占比达58%。[详细]
《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发展中的“一核六带”概念,即指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以及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和沿湖(太湖)服务带。而湖州所处的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正好相当于长三角的腰杆。[详细]
宁波从三个方面定位长三角:第一,宁波要充分发挥港口、产业和型经济的发展优势,构建合理的进出口贸易体系。第二,宁波要努力拓展金融市场的服务领域努力建设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第三,宁波要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内城镇组团为支撑的都市区域和由舟山等周边城市组合而成的都市圈层。[详细]
“金华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长三角向内地辐射的节点,更是浙西南地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承担着连接浙西南、长三角的功能。”金华市委徐止平不止一次地表示,金华将定位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中心和休闲旅游城市。[详细]
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温州仍然充满了新的色彩。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温州第一次出现在长三角区域城市名单中,国务院指定温州要成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温州融入“长三角”后,有利于引进高科技,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详细]
在国务院批准长三角规划之后,绍兴的定位将会更加清晰。在金华、衢州等地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绍兴自认为是长三角中比较边缘的城市,随着长三角范围的扩容,绍兴力争成为长三角通往海峡西岸(海西)经济区的枢纽门户。[详细]
不久的将来,杭甬、杭宁、杭长等高速铁建成后,全省将形成两小时高铁交通圈。无论横穿还是纵贯,走出浙江都只需要120分钟。
查阅长三角轨道交通的相关规划,长三角轨道交通网规划有6700公里,其中1800公里是城际客运铁,830公里是客运专线,普通铁有2170公里,余下的就是各城市的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从这个规划看,即将通车的沪杭客专,只是漫长沪昆高铁的一个起点。从它开始,浙江将被正式纳入规划中庞大的中国高铁网络,搭上高铁的快车飞奔向前。
有人评价,1964年通车、时速20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为同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起点。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诞生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沪宁、沪杭客专,将全面提速长三角人流、物流脉动,引领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进入全新发展的时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