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务院向社会资本推出80个示范项目到近期多地为经济“稳增长”而向民资更多投资领域,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空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有统计,仅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多地向民资的项目规模就有万亿元。但尽管各地对吸引民资抱有很大热情,民企的呼应却并未如预料那般热烈。曾几何时,民营企业受制于政策面上对其的,很多市场基础好、盈利性能高的领域不能进入,或者即使进入了也到“玻璃(976, -13.00, -1.31%)门”、“弹簧门”甚至“旋转门”的不公待遇。在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减退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陷入困境。不过,在经济政策的刺激之下,国有企业的经营从总体上说一度风生水起,其利润水平也一直是国内各种市场主体当中最高的。但今日经济总体形势并不容乐观。
以来的一系列国企以及其他,让民营企业的准入空间获得拓展,国家甚至为民资的发展壮大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民营企业仍然难以在市场上伸展拳腿。民企由于资金实力薄弱,对于开出的动辄几个亿的投资项目根本“啃不动”。民企面对在市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国有企业,对于与其展开竞争缺少自信和胆略。
中国长期推行的依靠投资扩张为引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对各种市场主体形成了深刻影响。由于对很多投资领域设置了准入制度,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当仁不让地只能由国有资本经营,而一些竞争性很强的领域虽然已经放开,但由于掌握了行政审批,民企的进入事实上会受到歧视性。这种格局的长期存在,已经使中国的经济结构逐渐板结,国有企业完成了在众多投资领域的“排兵布阵”,在一些重要领域甚至形成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在这种板结化的经济结构之中,民企难以展开实质性竞争。今天,频频向民营企业摇动橄榄枝,但如果国有企业的没有实质性的重大进展,没有通过这种为民营企业腾出一定的市场空间,要让民企能够在这一轮“稳增长”中有较大作为,中国经济的稳增长与调结构以及转型升级都不容易实现。
经济结构的板结化已经成为民企投资的新的梗阻,使民企面对伸出的橄榄枝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值得忧虑的现实是,中国民营资本的市场竞争能力正在退化,在曾经对经济运行拥有说一不二的话语权的时候,民营企业甚至也养成了对官员马首是瞻的习性,最近揭露出的一些官员,他们的“鞍前马后”总是会有一些民营企业老板活跃的身影,这是扭曲的市场结构之下出现的扭曲的现实。
希望民企在“稳增长”中发挥作用,但民企的趑趄不前使不得不仍然把重心转移到国有企业身上。有报道称,那些开出了诸多投资项目的省份,其经济官员频频出入,当然,在中央不断放权的背景下,他们进京已经不是为了“跑部进钱”,而是与财大气粗的央企沟通联络。央企作为市场主体,对有地方作保障的这些投资项目自然是有求必应。基于这样的现实,已经有人乐观地预计,今年P增幅7.5%的目标能够实现,这就是说,“稳增长”的目标不会落空。但是,当国有企业继续在诸多投资领域唱“独脚戏”的时候,中国经济结构无疑将进一步板结,民营企业将进一步边缘化。如果这个状况不能得以真正改变,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步履将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