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丨开挖!嫦娥六号开启“月背”探秘之旅
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月球背面到底啥样?这次落月难度究竟在哪?
成功着陆月球,是嫦娥六号采样返回的关键一步。嫦娥六号落月是怎么落的?一共分几步?嫦娥六号在落月前,首先要进行组合体分离。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的四器组合体要先分离成两部分,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的轨返组合体继续留在月球轨道上飞行,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的着上组合体分离后将着陆月球,开展后续采样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黄昊介绍,不同于地球着陆,月球上没有大气,无法通过降落伞风阻减速,因此着上组合体只能通过发动机的反推力来实现减速。下降到预定的轨道后,着上组合体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距离月面约15公里处开机,在减速下降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直至到达预选着陆区上空,随后进行降落,整个下降过程大约需要经历15分钟。
嫦娥六号着上组合体着陆月球的过程非常复杂,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难度系数非常大。那么在这么复杂的过程中,嫦娥六号是怎么判断自己具体要着陆在哪的呢?嫦娥六号着上组合体携带了许多敏感器,这些敏感器就像是探测器的眼睛和耳朵,它们通过光学、微波等方式自动判断具体的着陆地点。黄昊介绍,在15分钟之内,需要将探测器由相对月球1.6公里每秒这样一个速度,迅速降到0(公里每秒)的状态,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推进剂,基本上探测器重量的一半,都要消耗在整个动力下降过程当中。
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是一直径约2400公里的撞击坑,是月球上最古老和最大的撞击坑。图/央视新闻
迄今为止,人类共对月球进行了10次采样返回,这10次采样均位于月球的正面。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整体上相对于月球正面更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因此,嫦娥六号计划对月球背面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争取获得更新的月球科学数据。月球和地球相距38万公里,只有正面朝向地球。到月球背面去“挖宝”,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也大大增加了月球“挖土”的难度。嫦娥六号将如何带回月球“土特产”?这次任务还有哪些细节?更多揭秘
“钱不就在手机里吗?”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不认识钱了。对钱多钱少没概念、对挣钱难易没认知,就很难建立起对金钱的珍惜和尊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现实里,很多孩子可能只在过年时见过100元一张的压岁钱,平时见到其他面额纸币的机会则更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将孩子们不认识实体货币视为正常现象。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如果缺乏对钱的直观感受和具体认知,其潜在影响不可小觑。
从小就直观地认识钱,去建立更合理的金钱观、理财观总是必要的。客观说,如果要对孩子们进行钱币教育和理财教育,很难找到比实体货币更合适的抓手。教孩子们认识人民币,同时还有助于孩子们正确认知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当前,随着数字支付的普及,现实生活中拒收现金的行为也多了起来,但现金是最基础的支付工具,现金服务也是最基础的金融服务,“拒收人民币现金是违法行为”应当作为常识从孩子开始普及。
数字支付是大势所趋,这也符合人类货币从贝壳到金银铜,到纸币,再到虚拟货币越来越简易便捷的发展历程。但当孩子们从小对钱的概念主要来自手机,他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认识势必也与上一代人大不相同。仅从平衡这种剧烈变化的角度讲,也当及早引导孩子们认识现金和适当使用现金。而长远看,这对帮助一代人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理财观,也都很有必要。阅读全文
2024年,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活动主题“2024日常出逃计划”,其中由葛兆光担任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举行新书首发对谈,历史学者葛兆光、段志强、媒体人梁文道与本书的多位撰稿人一道畅聊成书背后的故事,共同探讨书写和讲述全球史的意义。这是一场有趣的对谈,主题是严肃的,思想与表达多元又风格鲜明。
谈及作为中国学者,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回应全球史这个潮流时,葛兆光表示从欧美兴起的全球史,本身是欧美学者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一个努力,“我曾经在德国和奥斯特哈默、在日本和羽田正、在法国和格鲁金斯基这些研究全球史的学者都有一些交流。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他们都在反思自我中心主义。可见,所谓全球史本身,首先是‘去中心化’的一个写作。我也跟他们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做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我们从中国出发,不是从中国的立场和价值出发,而是从中国的这个视角看过去,从而给其他各国学者讲述的全球史相互补充。所以我也一再强调,再好的全球史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像上帝一样360度看全球,我们一定有自己的角度。”
梁文道对此举例子说,“一个学者可以只是研究山西一个很偏僻的村庄,那个村庄里有存续了几百年的天主教徒,这个村庄的故事能够一定程度上颠覆过往对于中国基督教跟世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做这些研究的时候,可能你不会很明确地意识到在做全球史,但它很自然地会成为一个全球史的研究。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回应这股思潮的方式,就是在做自己的研究之余要保持想象:今天做中国本土的任何一个题材,可能都不应该把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在一个传统的地方去思考”。阅读全文
2023-2024赛季欧冠冠军归属在今日凌晨尘埃落定,皇家马德里队创造历史,斩获第15座“大耳朵杯”,再次登上欧洲之巅。
北京时间6月2日凌晨,2023-2024赛季欧冠决赛在伦敦的温布利大球场落下帷幕,西甲球队皇马2比0击败德甲球队多特蒙德,历史上第15次获得欧冠冠军。这是皇马主教练安切洛蒂教练生涯第五次带队获得欧冠冠军,他也成为世界足球历史上第一位五夺欧冠冠军的教练。安切洛蒂的五个欧冠冠军中,三个来自皇马,两个来自AC米兰。
不仅如此,安切洛蒂教练生涯还有一项伟大成就,他在欧洲五大联赛(英超、西甲、意甲、德甲和法甲)执教时都拿到过联赛冠军。“这场决赛很艰难,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加艰难。”赛后,安切洛蒂表示,他跟皇马俱乐部主席弗洛伦蒂诺聊了聊,现在开始要考虑第16冠的事了。阅读全文
中考将至,有媒体注意到,不少地方的中考招生文件列明复读减分录取,有人觉得是对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一种教育不公,有人却认为反倒是一种教育公平,舆论场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非应届毕业生再次进行中考,多是因为没能考上高中,而他们或自己不想、或在家长要求下,也未就读职业类学校,最后选择复读,再次中考。但他们比应届毕业生多了一年学习时间,相比之下更有竞争优势。而一些地方的高中教育资源有限,甚至紧缺,如果不对复读有所限制,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不够公平。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适度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但仍有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就读职校,一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为此选择复读。这无疑加剧了中考竞争,让中考变得越来越卷。因此,中考非应届生报考普通高中减分录取的做法并没问题。问题在于,各地在减多少分问题上并不统一,这就难免有所疑问:各地制定减分政策的依据为何?具体减这么多分的合理性何在?毕竟,录取政策关系众多中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各地制定减分政策,也有必要广泛征求民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门问计、科学决策,让科学合理的减分政策更好地平衡与安放两届考生的权益。
而要鼓励更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职校,避免扎堆去普通高中,关键还要破除唯分数、唯学历的评价体系,逐渐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如果能让广大学子不管是选择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有光明的前途,初中毕业生扎堆复读考高中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阅读全文